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传真机>

电报和传真机图片(传真机与电报)

电报和传真机图片(传真机与电报)

更新时间:2022-02-05 18:56:51

“你家有电报了,请签收!”电报投递人员洋溢着笑容、踏着永久单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田间小路留下了欢声笑语和匆匆的脚步……这就是老一代电报投递员辛勤工作的光辉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电报”却无声无息悄然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只有那段抹不去的印记……


在中国电信桂阳分公司的老办公大楼里便存留着太多关于“电报”的历史印记,曾经的电报房就在老办公大楼2楼一个约50平米的办公室里(当时报务班可能是那时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部门),当时还摆放着两台用于发电报的DOS系统486电脑,每台电脑旁边,还有一台传真机,一台电传打印机,一部电话。而今,该电报房已经改为该分公司的档案室了,再也找不到报务班时期的影子了,何拥军和张娉娟(已经退休)也成了桂阳分公司最后两名坚守在电报岗位上的报务员。

1988年5月,20岁的何拥军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桂阳县邮电局报务班工作,谈起刚入职时候的事,何拥军扬起笑脸,颇为自豪地说:“那时的邮电局是非常“牛”的,能担任报务员这一崇高而重要的职业,不用说更是同事们梦寐以求的!报务班实行师傅带徒弟,正式上岗之前,需要接受三个月到半年的业务培训,初级工要背2000字电码,中级工3000字,高级工4000字,要求十分严格。那时的电报以已经过了手键发报时期,实行电报码译报和电传电报,当时报务班还是使用电传机接收和发送,使用摩尔斯电报码的打孔纸条打出来了,人工用笔译电,译完后再和张姐(张娉娟)两个人一起校对,确定准确无误后才能交付,因为电报具有时效性和简明扼要性,如果发报错了或者译错一个字导致电报内容意思改变,都是非常严肃的,所以班长对每个班员的考核是非常苛刻和严格的。后来才有了译电机器替代人工译电,不仅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何拥军吸了口烟陷入了回忆,停顿了一下说:“那时的电报业务十分繁忙,不分白天黑夜24小时工作,我记得最多时一天发送了1200多份电报,由于工作需要我们上班实行三班倒制度,上晚班时都是在报务班临时撘一个简易行军床,用于在没有电报的时候,稍微打个盹。”

“那时候电报的用处非常广!”何拥军回忆说:“以前去火车站台接人,电报就是入内凭证,部队里想要请假回家,也会让家里给组织上发电报,有根有据。”“电报电报,不是哭就是笑。”说起这句话,何拥军笑眯眯解释起来,电报是按字数算钱的,一字一角几分钱,一般人家是发不起电报的,不富裕的家庭一般用来报喜或报丧,所以我们说一句话几个字算来算去,怎么表述字最少,类似的“家有急事,速回”、“儿安好,勿念”等等,每一份惜字如金的电报,都给在外的人传递着家庭真挚又急切的牵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面对在电话普及冲击下开始萎靡的电报市场,中国电信推出了庆贺、吊唁2种礼仪电报业务。1998年,为满足社会各界之间日益增长的礼仪性交往需要,桂阳电信局开办鲜花礼仪电报业务,在当时电报行业是一种创新措施。回忆过去何拥军不禁感慨万千,笑言道:“我所有青春都献给了电报事业,但留下的却只有美好的回忆!目前,电信公司已经无人懂电报的电码译报和发报了,电报真正变成了历史产物了!”

从中国架起第一条电报线路迄今,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里,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中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信工具从最初依靠飞鸽、车马传书,到有线的电报、电话,到无线的BB机、手机,再到现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微信、易信视频通话等的即时通讯,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已不止于“一日千里”!“电报”虽已消逝在历史前进的车轮里,但它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承载了一个时代的信息互通的印记,在电信通讯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容来自中国电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