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传真机>

便携式传真机(移动传真机推荐)

便携式传真机(移动传真机推荐)

更新时间:2021-12-04 21:18:51

1982年以前,穆青一直没有意识到新闻摄影对于新华社走向世界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拿了一辈子笔杆子的他,一直觉得那个能“咔嚓、咔嚓”的黑玩意儿与文字报道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他心安理得地陶醉于他的文字报道世界中。

穆青的这种心安理得在走出国门以后被打破。他有过这样一段自述:

1982年我第一次去德国的德新社,他们很客气,但当我对他们提出要求交换图片时,他们不同意,说对新华社的图片不感兴趣。我问他们有没有中国图片,我能不能看一看?他们找来一盒子图片,我一看,哭笑不得。大量图片是八国联军进北京城的图片,还有小脚老太、卖糖葫芦、看命算卦的图片,新中国成立后的照片没有几张。我明白了。

1984年着我去美联社,他们董们长出面,又是请吃饭,又是带着参观,但他们对我们的图片也不感兴趣,他们让我集中参观他们的图片,他们在那个时候就是用电脑处理图片,他们让我当场写了几个字,从这边输进去,从那边机器上图片就出来了,而且还可以用机器对图片进行修改,技术真是先进。我当时实在是受了刺激,我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么个好玩意儿!

我们新华社当时是怎样把图片发给人家的呢?我们是自己先把图片印好,包成一包一包的,再通过邮局寄给人家。人家打开后,一看都是一个月以前的或半个月以前的,那谁还用你的啊?早都扔到字纸篓里了。

我当时就提出和美联社交换图片,结果他们不干,说你们的图片没有用,你们要我们的图片得拿钱来买。把我气得不行。我回来后,说:不行,这太没面子了,还是要去交换。后来跟美联社达成协议,一天交换6张。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深受刺激,才提出要“两翼齐飞”。我们的文字硬起来了,图片也应该发展,也要硬起来。说到底,我们是被别人逼出来的。

穆青觉醒了。

1985年2月,他在新华社国外工作会议上提出:“摄影报道是现代化通讯社不可缺少的一翼。”

1986年2月,他在新华社第十次国内摄影工作会议上再次论述:“没有图片报道,新华社就不能成为一个世界性通讯社。一个图片、一个文字,这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飞不起来。”

觉醒了的穆青生出一种很深的自责,他对摄影记者们坦言:“我觉悟得太迟了。”

穆青在这次会议上发出号令:“我们必须急起直追。为了和文字报道同步发展,摄影报道要跑步前进,要急行军,一天120里,争回已经丧失的时间。”他同时大声呼吁:“要扫除重文字轻摄影的陈腐观念。”

他的话切中了中国新闻界的时弊。长久以来,不仅新华社乃至整个中国新闻界都普遍存在着重文轻影的倾向。新闻摄影只能当“配角”不能当“主角”;新闻照片只能在报纸上起到点缀、美化、补充版面的作用,不能独立报道新闻;摄影记者只会照相不会写稿,文字记者只管写稿不屑照相。诸如此类,人们习以为常。以至于在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和新闻教科书中也基本上未把新闻摄影列入其中,新闻学实际上是“单翼文字新闻学”。

在中国摄影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切反省不乏其人,其中新华社摄影部研究员、曾经连续4届担任中国摄影学会会长的蒋齐生,一直都在为改变图片在新闻中的“附庸”地位而殚心竭虑,奔走呼号。他很早就提出“新闻摄影是党在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个独立兵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又首次提出报纸工作应“图文并重”的理论观点。现在,身为国家通讯社社长的穆青,以他特有的身份和地位,为最后冲破中国新闻界这片“盲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确有出人意料之处.谁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新闻摄影领域这片被冷落的土地上,最终掀起一场革命性风暴的人竟是一个拿了一辈子笔杆子的文字记者。穆青提出的“文字、图片两翼齐飞”的新思想最终促动了新华社及中国新闻界从观念到实践上的一次大变革。

1990年8月19日,中国记协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银川召开首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新闻摄影划时代起点的“银川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两翼齐飞”论获得与会者的一致赞成,大家由过去单一的“文字头脑”,增加了一个“图片头脑”。包括新华社总编辑在内的40多位报社老总达成共识,确定把穆青提出的“两翼齐飞”和蒋齐生提出的“图文并重”并列为办报指导思想,称之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银川会议之后,这一指导思想在中国新闻界如燎原之火,先后又出现了全国大报总编辑研讨这一问题的韶关会议、福州会议,以及全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研究会召开有各报总编辑参加的玉溪会议、三明会议、库尔勒会议、连云港会议、钦州会议和泰州会议。许多报纸编辑部出现了各版抢新闻照片、抢好照片上头版头条、抢出新闻摄影专版的“疯狂”局面.中国新闻摄影领域第一次出现了总编辑“慧眼奖”、摄影记者“金眼奖”、图片编辑“金烛奖”等等。

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中国的报纸变得好看了!

新华社的摄影事业从这一刻起,一日千里。

1985年,新华社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专门为新华社招收培训摄影专业人才。这是人大历史上第一次开办新闻摄影专业班。4年后,中国首批30名新闻摄影专业本科生结业,28人进入新华社,其中15人成为摄影部的记者。具有专业水准的新人进入,为新华社的摄影队伍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革除了社内长期存有的视摄影记者为“铁匠”的旧观念。

与此同时,各分社根据总社要求,按照“大专以上学历”、“45岁以下年龄”两条起码的条件,补充了一大批中、青年摄影记者。

与队伍一起发展的是装备。

新华社的老一代摄影记者都不会忘记昔日历史的一幕: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摄影部向国内外所有能够传真的约百余家媒体发送原子弹爆炸后形成蘑菇云的壮观景象的图片。但因为只有两台传真机,而且机器转速又特别慢,发送一张图片需要30分钟左右。结果当第一张图片刚刚发出去,第二张还在传真机上转动的时候,被美联社转发的蘑菇云图片已经漫天飞又被新华社抄收回来。直到3天过后,图片还没有全部发送完毕,编辑部一片焦急与无奈。

遗憾的是,这种落后的图片传真状态整整20年没有得到改变。

眼下,觉醒了的新华社今非昔比。1984年,新华社为国内28个分社和国外一大批分社装备了总数为50台的便携式AP821型图片传真机(一张图片8至15分钟可发回总社),构建了这一时期国内新闻单位惟一拥有的全国性照片传真网络,彻底改变了以往分社完全依靠航寄向总社发照片的状况。

1984年4月26日,美国总统里根访华之际,新华社又开辟了北京——纽约的图片传真业务,新华社向纽约4家华侨报纸传送了42张里根访华活动的图片,采用率高达90%以上。其中里根抵京活动,传真的图片先于美联社的传真图片到达纽约。

长期担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胡颖说过这样的话:“‘两翼齐飞’理论,是新华社乃至中国的新闻摄影冲向世界的起飞点。”

曾是新华社老一代的摄影记者许必华这样说:“‘两翼齐飞’的提出,顺应了世界新闻业发展的大趋势,使得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同行的新华社乃至中国的新闻摄影幡然醒悟、从落后中奋起!”

毕业于人大新闻摄影专业班、曾参加过南联盟战地报道的新华社青年摄影记者黄文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憧憬:“我们是沐浴着‘两翼齐飞’的东风成长起来的一代新闻摄影人,从开始投身这一领域,便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中国新闻摄影事业从起飞到蒸蒸日上的发展过程。可以预见,在不长的时间内,它将进入一个更加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

德新社社长与穆青签订互换照片协议

1985年,距离穆青第一次出访德新社三年之后,他再次出访欧洲。不过,这次他的日程表上没有安排在汉堡停留,他准备从法国经波恩直奔奥地利。这个消息被德新社得知,社长立刻驱车从汉堡赶往波恩,专程来接穆青,铁定了一定要请新华社的社长重访德新社。这位当年拒绝了穆青交换图片要求的社长,这回见到穆青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交换图片。”这个细节,让穆青回味了好多年。

(本文节选自《穆青传》)

《穆青传》

张严平 著

ISBN:978-7-5166-5504-7

新华出版社 2020年11月

定价:9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