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打印机>

谁有卖老式打印机的(想买台老式打印机怎么买)

谁有卖老式打印机的(想买台老式打印机怎么买)

更新时间:2022-02-24 01:58:46

谁也没有想到,今天的联想会遭遇如此大的舆论风波,广大网友几乎一边倒的指责联想存在的各种弊病,大家的心情,属实是恨铁不成钢。

或许,假如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就会把那些年联想的“得与失”看得更明白和透彻,比如联想在26年前发生的一起“大事件”。

1995年6月30日,联想总部召开大会,柳传志上台后发表了一段动情的演讲,说到伤心处,柳传志忍不住泪流满面。

内容大意是他非常珍惜与倪光南的共事之情,但为了联想的未来发展,特别无奈之下,只能忍痛解除倪光南总工程师的职务。

听完柳传志发言,台上200多个联想公司高层刚开始是些许震惊,然后有些困惑,最后都化成了感动,并对柳传志的演讲报以了最热烈的掌声。

随后,倪光南上台讲话,表示个人会尊重公司的决定,但依旧坚持自己对计算机发展前景的看法,即“核心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台下那些稀稀落落的掌声,大多数都来自倪光南带过的学生之手。自此,联想内部激烈的“柳倪之争”,彻底落下帷幕。

时光一去不复返,在26年后的今天,联想成为了现在的联想,也让中国错失了第二个华为,至此我们可以说——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

时隔多年,柳传志在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把这起事件形容为“联想的至暗时刻”,并认为联想的危机已经过去,未来会更加光明。

同样是接受媒体采访,谈起这件事情,倪光南则微笑着回应,柳比较善于伪装,当时他“不过是表演而已”。

孰是孰非,我们无从得知。但如果说柳传志是中国企业界的“教父”。那么,倪光南绝对称得上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活化石”。

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区别,每个人对于这两者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无论是哪一种职业,真正可以造福社会民众,推动社会发展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如今,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从容打出汉字来,并且完成信息交互,就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倪光南的无私贡献。

1939年,倪光南生于浙江宁波,时值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父母的谆谆教诲,自己的亲眼目睹,让他从小就懂得一个国家“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因此,如何“让祖国变得强大”,成了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事实上,相比国家其它的科研领域,我国的计算机行业起步并不算太晚。1946年世界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诞生,而我国在1956年也成立了科学院技术计算研究所,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1961年,倪光南以全5分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随后被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所第六研究室上班。

那个时候,计算所和数学所共用一座办公楼,当时华罗庚、陈景润、吴文俊等闻名中外的数学家都在这里工作,可以说,当时中国“最智慧的大脑”,都汇聚于此。

在吴几康先生的领导下,当时的计算所正在进行对119型计算机的研制,参加的科研人员大约有200多人,同时也是倪光南科研生涯的第一站。

回忆起当年遇到的困难,倪光南院士说,我们当时的基础太薄弱了,根本没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改行干计算机的。

其次就是科研人员的物质条件比较差,但也是没办法的事,当时恰逢国家遭遇严峻的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都是一样的处境。

与倪光南一起上班的都是年轻人,饭量比较大,根本吃不饱,晚上一般就吃一些玉米糊,然后喝点开水,对付一下。

玉米糊比较容易有饱腹感,但过一会就完全消化干净了,纯属糊弄肚皮。日子久了,大多数人在小腿上按一下就是一个小坑,那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浮肿。

当时计算所的工作安排是四组三班倒,每8小时换一班,昼夜不停地进行调制。

由于倪光南工作表现突出,参加调制三个月后,就当上了值班班长。

1964年4月119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后,倪光南还被评为“计算机先进工作者”和“中科院北京地区先进工作者”,成为当时所里小有名气的业务尖子。

那时的119型计算机有几千个真空管组成,耗电非常大,一个计算机加上供电、冷却设备等等,足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这对于现在的年轻科研人员来讲,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事业风起云涌,发展很快,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计算机研发工作,就从最初的国防科技,已经受到国际影响,慢慢开始转向民用领域,但是却在商业推广应用上,却遇到了巨大的难题。

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汉字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电子计算机都是西方人发明制作,所以都是按照他们的文化习惯,计算机里面所有的处理信息都是以拉丁字母为主,根本无法执行处理中国方块汉字信息。

当时国内就有人旧事重提,既然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信息处理,不如就用拼音代替汉字,这样一来,汉字就不会拖慢中国计算机信息化发展的后腿。

可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大问题。因为汉字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字符,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如果仅用表音的形式,那么其表意的深刻内涵会被剥离,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中华文化传承的断裂,而且人民群众也未必会接受,这样一来只会影响国内计算机的普及和推广。

与其坐等汉字拼音化,不如起而行之,汉字究竟能不能赶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潮流?中科院计算所的领导们一致觉得,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把这个研发任务郑重的交给了倪光南。

1968年,倪光南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汉字显示器。1979年,一个基于图形处理管理的汉字系统终于成功出炉,整个研发过程持续了11年。

以往,打字员在老式打字机上打字,可是文件无法保存。自从有了汉卡系统以后,打完的文件还可以保存一个电子版本,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用过去的打字机。

之后,倪光南继续完善汉字系统,为了能够处理汉字,与同事们先后开发出汉字显示器、键盘和打印机等计算机附件。

当时,加拿大研究院的十几位科学家,在参观了中科院的汉字系统之后,对倪光南的发明创造非常敬佩,回国后就邀请他前去加拿大考察访问。

中科院非常支持倪光南前往,倪光南本人也很想去发达国家实地考察一下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从此他踏上异国他乡,以中国计算机研究人员的身份,首次以发明者的姿态走进国际计算机领域。

如今,我们使用的所有汉字人工智能输入法,都具备联想式功能,它的基本思想和过去的汉字图形系统是一致的。

换句比较通俗点的话来说,只要我们打出一个汉字,与之相关的词语,电脑就会自动显示,这就是“联想式输入法”的由来。

话说,倪光南到联想担任总工程师,还是当初柳传志亲自上门请出山的。

1984年,在计算所的支持下,柳传志,王树和等11人刚刚创立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并给了20万的启动资金。

谁料,公司业务刚开展就遭遇重创,被人骗去了14万巨款,这让初生的联想公司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以后该怎么办?

谁都没有答案。

一天晚上,柳传志和王树和一起回家,两人绞尽脑汁,突然想到一线生机,那就是开发和销售倪光南的联想汉卡。

第二天,两人亲自去请倪光南出山。对此,倪光南一口允诺出任公司总工程师,只提出了三个条件:

“不做官、不接待记者、不赴宴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有了倪光南的联想汉卡和联想微机,才有了后来如日中天的联想公司。

不久后,倪光南辞去加拿大的工作,不顾加拿大方面的重金挽留,毅然回到了中国,只是因为他心中那一个科技强国梦。

1984年,当时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推行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但是由于是进口的缘故,根本无法识别中文,更加无法迅速普及推广。

这时,倪光南的汉字处理系统就顺理成章地填补了这项空白,而且已经成熟到可以实行批量生产,这让联想公司迅速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1985年,中科院计算所的联想汉卡横空出世,售价高达4100元,但依然供不应求,这个新产品很快成为了国内市场上的热门货。

当时,整个公司的业务经销支持全部由倪光南主持开发,而联想式汉卡也像一把金钥匙,让人们彻底打开了计算机的汉字世界。

到了1988年,由于联想式汉卡的突出贡献,被相关部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是,倪光南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再接再厉继续攻克难关,率领团队投入到联想微机的研发中去了。

倪光南领导的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设计出当时指标先进的联想286微机,并赶上了1989年3月在德国举办的CAD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首次在国际市场上推出微机主板后扩展卡,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

1989年末,公司正式更名为“联想”,并在国内推出了联想系列微机,获得了市场的赞誉和认可。随后又并在1992年和1993年分别推出中国第1台486和586微机,一举奠定了其电脑龙头的地位。

当联想微机在国内领先时,倪光南又看到了计算机和通讯融合的历史机遇,决定立项开发联想程控交换机,让联想从此进入通讯领域。

因为在倪光南看来,计算机这个技术是靠不来,等不来,要不来的,这也是他的人生信条,然而,这也成为了打破平静的导火索。

1994年,国外PC产品涌入国门后,柳传志坚持先搞贸易,从国外采购零部件贴牌组装,倒手一卖就能赚钱的思路。

倪光南则认为联想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技术研发优势,自主研发既是趋势,也是使命。自此,“技工贸”和“贸工技”的路线冲突终于爆发了。

当倪光南提出建立联想设计中心的时候,柳传志只回复了一个字:“不!”

这也是两人亲密合作10多年来的头一次。

多年后,倪光南回忆,这个“不”以后,永远都是“不”了,因为时机一旦错过,就永远不会再有了。

果然,柳传志随后逐渐停掉了倪光南的研发经费,这让倪光南心里极为难受,并对此展开了反击。

为了“一招制敌”,倪光南的反击可以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直接举报柳传志有重大经济问题,而且窃取国有资产,一时间闹得联想内部人心惶惶。

一年后,中科院有了最终的调查结果,宣布柳传志不存在重大经济问题,紧接着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柳传志上台“表演”,而倪光南黯然出局。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7月,联想和华为同时拿到了程控交换机的国家入网证,瞬间成为了中国通讯领域的两匹黑马。

但是,自从倪光南被解除总工程师的职务后,联想公司的程控交换机事业没能继续做下去。

而华为虽然当时各种条件远不如联想,却在柳传志的“”并不看好“下,毅然选择坚持了下来,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并直接与国外科技巨头肩并肩,甚至在多个领域完成了超越,前途,是一片蓝海。

由此也可以证明,倪光南当时做出的科技决策,其实是正确的,并且是富有远见的,可惜,一切终究都已成为了过去。

1999年,联想公司对外发布公告,正式解聘倪光南。就这样,没有半点股份,没有高额的退休金,倪光南被无情扫地出门。

随后,与倪光南在加拿大期间就相识的李德磊找上门来,两人一拍即合,认为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前景巨大,于是一起创立了“中芯微系统”公司,即方舟科技的前身。

为此,倪光南不惜押上了自己全部的名声和资源,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协助方舟科技组建团队,争取国家项目等等。

2001年,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芯片“方舟1号”诞生,备受国内市场瞩目,经过专家组鉴定,国家陆续投入更多资金支持方舟公司的研发。

却没料到,方舟芯片在2003年遭遇了困境,当时的服务器端被Winter联盟掌控,别人根本就不支持方舟这类工具软件。

随后,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方舟芯片只能卖给政府客户,不能推向更广泛的市场。

随着市场利润的减少,李德磊选择了放弃自研芯片的项目,早已是加拿大籍的李德磊赚了一大笔钱后,随即返回了加拿大逍遥快活。

倪光南对此十分自责,后悔自己”看错了人“,并就此事向科技部“负荆请罪”,因为正是自己当初请求国家支持方舟CPU的研发,才导致这样的结局出现。

从此后,倪光南彻底退居二线,但是仍然十分关心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

在信息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倪光南认为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不仅仅是成为”信息大国“,还要争取成为”信息强国“。

比如,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成自己的中华文字操作系统平台。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信息化发展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和规划。

这就难免导致国内科技只能低水平重复,标准不统一,资源无法共享,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长此以往,将扩大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数字鸿沟,这实际上对于中国统一稳定和谐发展也息息相关。

近年来,西方一些组织企业相继开发了一些具有中华文字功能的系统软件,并占领中国市场,而这些软件的核心技术我们并不掌握,这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信息安全。

倪光南多年前便认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及软件业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产业,这看法,至今仍然没有改变。

然而,我国《政府采购法》以及与WTO关系却至今都没有发生变化,某些地方软件系统全部变成了软件进口,近8成以上采购经费,落入了外国跨国公司的腰包。

要知道,这是关系到信息安全的重大问题,即国家安全基于信息安全,一定意义上未来是信息上的较量,可以不要动一兵一卒,便可决定胜负。

因而,倪光南建议:我国可能也需要强制推行政府使用国产软件,以此保护政府的重要信息系统,不能用外国的信息平台,借此保障信息安全,必须有自主可控的国产软件等等。

他还认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永远也等不来的。比如说美国的计算机核心技术,就连与它结盟的国家都不会授权开放,何况是我们这些与他关系并不算太友好的国家呢?

如今,倪光南已经82岁高龄了,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全部历史。

但是,他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学家,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活力,平日里像个年轻人一样,非常喜欢接触各种智能穿戴设备,保持着“从不放弃”的乐观精神。

对此,倪光南表示,看到自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行业蓬勃发展,那才是最幸福的事情,而接触这些新潮的智能产品,只会让自己感到开心。

如果一定要论个人成败,倪光南无疑并不算得是“成功人生”,但那也仅仅是因为商业上的争执,并不能掩盖他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

或许26年前,联想从“贸工技”和“技工贸”中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它的命运似乎就已经写好,看似辉煌中,却暗藏危机,只不过是现在才被人提及。

当然,我们无法提前做出假设,如果联想采用“技工贸”的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也有可能在未来残酷市场竞争中,最后破产倒闭,从此成为科研机构转型企业失败的经典案例之一。

但是,我们还是会衷心希望更多年轻的科学家砥砺前行,接过老一辈科学家的重担,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让中国早日成为信息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