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复印机>

沈阳二手复印机平台(沈阳二手复印机市场价)

沈阳二手复印机平台(沈阳二手复印机市场价)

更新时间:2022-02-24 19:32:41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11月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并担任歼-8和歼-8Ⅱ的总设计师,被称为“歼-8之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自古人杰地灵的苏州孕育了两大声名煊赫的望族,“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苏州唯亭顾氏、“天下无第二家”——苏州名门“贵潘”。顾诵芬双亲顾廷龙和潘承圭便出自这两大家族。

顾诵芬的父亲顾廷龙先生,是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比顾廷龙年长,但按辈分是顾廷龙的堂侄,因此顾颉刚是顾诵芬的族兄。母亲潘承圭出自名门“贵潘”,潘承圭之兄潘承厚、弟潘承弼(即潘景郑),皆为近代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他们的堂叔祖即晚清名臣、嗜好古籍书画和金石鼎彝的潘祖荫,其滂喜斋藏书和所藏大克鼎、大盂鼎等,皆为后世津津乐道。

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藏

2019年,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曾主办“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除展出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外,还选取了顾(顾廷龙、顾元昌)、潘(潘世恩、潘祖荫、潘承厚、潘景郑、潘静淑)和姻族吴(吴大澂、吴湖帆)、王(王同愈)四家的名人手稿字画等馆藏精品,娓娓讲述顾诵芬这位从江南书香世家走向中国航空科研尖端的两院院士的家族谱系和精神脉络。

时局动乱的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其名取自于晋代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1935年,顾廷龙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往北平。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7月28日,日军飞机编队轰炸西苑29军兵营。顾家当时住在成府蒋家胡同,离西苑不远,年幼的顾诵芬亲眼目睹了日军飞机在空中列队飞过,甚至轰炸和空袭。年仅七岁的他深刻意识到:“没有防空力量,将来受尽人家欺负。”由此立志航空报国,暗下决心,“将来要搞飞机”。

10岁时,顾诵芬第一次接触飞机模型,是一位堂叔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但很快被他玩坏了。开明的父亲带他到上海一家外国人开的店里买了一个更坚固的航模,飞了几次,撞到墙上、屋顶上,也坏了。模型的很多材料当时国内并没有,顾诵芬自己想办法,找相似的材料替代,按照《小学生文库》中对航模的讲解自己动手修理。渐渐地,他学会了自己做航模。之后的寒暑假,除了写作业,他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航模相伴。

拥有很多模型的童年

高中毕业后,顾诵芬报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均被录取。当时,顾廷龙一家已定居于上海,17岁的大儿子因伤寒去世,母亲不愿小儿子远离,顾诵芬便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顾诵芬大学毕业。正值抗美援朝时期,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因此,这一年的航空系毕业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尽管母亲不舍,但怀揣航空报国梦想的顾诵芬还是服从国家安排,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不久,消息传来,母亲得了精神抑郁症。父亲告诉他,母亲会半夜起来把窗帘拉开,往窗外看天气怎么样,就是担心孩子会不会生病。1967年,母亲最终不幸去世,等顾诵芬赶回家,遗体也已火化。这成了顾诵芬最大的遗憾,提及母亲,他总会忍不住叹息:“为了搞航空我把母亲给牺牲了”。

1962年,顾诵芬、江泽菲结婚时与父母合影

【中国人自主设计的飞机】

顾诵芬北上沈阳,维修抗美援朝战争中战伤的飞机。他并不满足于照着国外设计图纸修飞机,他的志向是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上世纪50年代,他参与中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负责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他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螺旋桨飞机,对喷气式飞机完全不熟悉。为了攻克飞机两侧进气的难题,在北航张桂联教授的建议下,顾诵芬从沈阳来到北京,去北航图书馆寻找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会刊上登的一篇总结进气道设计的文章。

据顾诵芬回忆:“当时北航还未建好,从德胜门到北航的路都是不平的土路,我借了自行车,每天晚上都去,白天不能去,因为那个图书馆很多学生都要去,不能跟人家抢资料看。当时也没复印机,我就买描图纸、三角板、曲线板把有关的图都描下来,花了一个星期把这篇东西基本上看明白了。”

当时,顾诵芬和同事最担心的是两侧进气道。一旦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边进气,一边排气,飞机发动机就没有推力。如何验证有没有这个现象?他们利用医务所废针管做实验验证,一个月的时间就拿下了这个实验。

最终。1958年7月,历时两年时间研制,歼教-1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顾诵芬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上,创建了属于中国人的气动力设计方法,也使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实践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基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顾诵芬(右二)与歼教-1飞机设计组成员在飞机前合影

1954年起,顾诵芬先后主持、参与了歼教1等10余种飞机以及多项重大任务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研究。

1961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对外简称601所。三年后,601所承担的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黄志千担任总设计师,而顾诵芬则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不幸的是,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完全自主研发功能强大的新一代的歼击机,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困难重重。顾诵芬和同事们攻克了无数压力和难关,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

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好比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于是,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找出问题所在。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两架飞机必须保持近距离等速飞行、间距在10米左右甚至更近,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鹿鸣东回忆:“顾总那会儿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却丝毫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万米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这让所有在场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动。”

为解决歼-8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后座)乘歼教-6上天,近距离观察歼-8

连续三次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1979年底,歼-8正式定型。在歼-8成功定型的庆功宴上,从不喝酒的顾诵芬喝得酩酊大醉。他说:“歼-8可以说是‘连滚带爬’搞出来的。”

【非同一般的“理工男”】

顾诵芬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学术事业,走上了一条“理科生”的路,但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教育显然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顾诵芬回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是放任的,但是却养成了他自觉的习惯。他也常常告诫年轻人:“干什么事儿,读书最重要,千万别考虑个人名利。”他身上既有来自书香门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也有属于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艰苦奋斗、一心报国的纯粹与执着。

《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一书的作者师元光说过,顾诵芬院士不同于现在网络上调侃的“理工男”,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在书画方面也有一定基础,点评一件飞机设计作品,评价说,“这件作品虽然设计得不错,但却缺乏一些想象力”。

2018年,《宋绍定井栏题字册》复制本、《自将摩挲认前朝》两本书出版。后者是前者释注。两书都与顾诵芬有关,但都和航空航天无关,涉及的是他苏州老家的一个井栏。

民国四年(1915年),顾诵芬曾祖父、苏州唯亭顾氏十三世祖顾祖庆买下了苏州严衙前街的一个院子。根据顾诵芬在《自将摩挲认前朝》前言中的推测,曾祖父在三个儿子楘昌、元昌、锡昌陪同下,在修葺一新的西院巡视,似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叶昌炽先生寻而未得的复泉井栏,“遂相顾?喜,妥置于结蘅草庐之东序,颜其室曰复泉山馆,冀与杉渎桥管氏亨泉对峙焉”。

顾廷龙父亲顾元昌曾对井栏写过考证文章,厘清了来龙去脉:

绍定三年(1230)的一天,距都城不远的苏州城内一户姓沈的人家遭遇不幸,主妇王氏二娘因难产而死。悲痛欲绝的男主人为悼念爱妻,与岳父一起凿了一口井。按照当时的习俗,凿井供众人取水,是施善建德之举,以此追荐死者并为其祈求冥福,井被称为“义井”。沈家用精心挑选的石料雕刻井栏加护于井口,在井栏铭文中记述了凿此井的缘由。

400年后,明崇祯七年(1634年),有人在这个井栏上又增刻了“顾衙复泉”四个大字。到了晚清,苏州金石学家叶昌炽曾去寻找该井栏原物,并将此事记于《语石》之中:

余庚寅里居,取郡志按图索骥,仅搜得宋元十余通……严衙前有复泉,余欲特色之,分树一帜,行荒榛瓦砾中,竟不可得。

顾元昌命顾廷龙将井栏拓片和他所写的文稿装订成册,这就是《宋绍定井栏题字册》的来由。而后的十几年间,顾元昌顾廷龙父子邀请了五十多位名人给该册页写跋语,包括钱玄同、胡适、章炳麟、张元济、叶恭绰、钱锺书等。

拓本题字、留言等常有抒发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关心的文字。以张元济先生题诗为例:

惊心岁月思南渡,

犹见君家旧井栏。

石不能言应自痛,

几经水剩更山残。

剥而必复天之理,

饮水思源记此泉。

改邑由来不改井,

有生终见中兴年。

1981年,顾廷龙将家藏宋代井栏实物捐献给苏州博物馆。1998年顾廷龙去世后,井栏册页由顾诵芬收藏。应父亲遗愿,2016年,顾诵芬也将《宋绍定井栏题字册》原本捐献给苏州博物馆。

作者:高矅

编辑:任思蕴

综合:央视新闻、央视《面对面》、新华社、中国科学报、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知识、美术报、芷兰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