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复印机>

自学复印机可行吗(25岁学复印机有前景吗)

自学复印机可行吗(25岁学复印机有前景吗)

更新时间:2022-02-27 16:58:19

在当前抗疫的大背景下,很多人通过网络开始学习书法,绝大多数老师都要求临摹字帖就要做到一笔一划完全像字帖,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代表不能学好书法,在专业院校也是如此,都要求学生要做古人一辈子的“奴才”,临摹就要做到100%像古人。各种书法展览也渐渐陷入“炫技”的泥潭。表面看来,这种做法好像无可挑剔,细究起来,其实有大谬。

有研究表明,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世界可能只占到全部世界的5%不到,书法也一样,我们通常看到的古碑古帖都是黑色的墨迹或白色的拓片,能看清的无外乎笔法、结构和章法,很多学书者把这三方面当做书法的全部,殊不知,它们在所有书法所蕴含的元素中所占比例至多能达到10%,剩下的90%都是看不见的东西。前者可教可学,通过视觉,运用正确的方法相对容易掌握,而后者难说难学,只有通过个人的心性去领悟,成为学书者优劣的分水岭。它们的要素包括力度、速度、节奏、气韵、意境等等,底蕴来自经历、学养、见识、性情,最终决定着学书者的风格、水平与成败。

学习书法要精准临摹古人,并且要做到笔笔有来历,这是书法公论,自不待言,历代留下不少这样的书法论述: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凡事都有个度,古人强调临摹古人,笔笔有古意,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所有时候都应该做“字帖复印机”。当前大家普遍是在追求古人字帖的外观,以为掌握了这些,就代表临摹古人做到了丝毫毕现,还号称字帖“复印机”,殊不知这种临摹很可能把书法最优良的大部分给遗弃了。外轮廓再像也不能代表达到了极致,相反,太追求外轮廓的相像性,专注力完全在此,反而会限制对书法那些看不见的大部分的汲取。因此临摹还是应该因人而异或因时而异。

我们再来看看古人对临摹的各种做法: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对照上述古人对临摹的经典论述,当前做“字帖复印机”的观点,给书法学习带来如下误区:

是不分人的要求精细临摹。学书法最重要的是因人而异,人各有性情,有的天生细致,有的天生粗放。细致的人要求精细临摹自然是对的,适合他们的个性;对于更多粗放的人,则不能一刀切,因为刚开始他们根本做不到精细临摹,过分要求就容易把字写死,事倍功半。

二是不分时的要求做“字帖复印机”。书法有了一定基础后,如果还要求凡是临摹皆精细,则永远写不出自己的个性来,做一辈子的“书奴”,大部分认真学书法的人,最终没有成功写出自己的面貌,这是主要原因。

三是过分较真古人一些偶然出现的笔画。平时写字我们都会有感觉,偶然会出现一些意外效果,这种意外笔画或是客观原因如纸笔墨的好坏、或是主观表现等因素带来的,它们的偶然性效果想要下次书写时再出现就很难了。可是我们学习者非要较这个真,例如很多人就喜欢学习古人的截笔,即纸张折痕出现的效果;还有的人喜欢学习古人的一些夸张性笔画或有强烈习气的笔画,等等。过分强调细节,反而容易把更主要的营养给丢弃了。

四是过分注重精细,让很多书法爱好者望而却步。刚开始学习书法,如果过分要求对字帖的丝毫毕现,必然会打消书法学习者的兴趣。写书法本是一件很轻松的事,非要要求所有人做“字帖复印机”,不仅难以做到,也完全是走向了极端。

五是“字帖复印机”本身是个伪概念。正如前文所论,即是把字形外轮廓写得再像,也是徒有其表,不可能做到精气神的相像,即是古人自己再写一遍也不可能。据说,王羲之写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叙》后,再写了几次,也没能写出之前的水准。由此看来,“字帖复印机”的想法不过一些人的一厢情愿。

其实总结古人学习书法的路径不外乎三种:先意后工、先工后意、工意并重。

汉字是表意文字,表现汉字的中国书法也然,要想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意蕴当然需要很好的表现手段也即书写技巧。“工”即是书写技巧,然而时代不同、每人性情禀赋不一,自然就会因时、因人而异。

其一先意后工。书法来源于先意后工,最早的甲骨文、金文等大篆文字,都没有完全的书法意识,是为了传达意思而书写,书写多了,逐渐走向精细和工整,最后出现了工整的小篆文字,有了初步的书法意识。在书法追求复古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先人的这种做法,那些在意上感悟力强的人,可以先意临,有了一定的笔墨感觉后,需要工细时,逐步工细临摹,由此开创出自己的书法道路。

其二是先工后意。即先从基础篆隶楷开始,逐步过多到行草书。这是大部分古人的做法,适合注重细节的人和成人。当然还应根据个人书法学习的阶段,有些可以精细临摹,有些则可以意气临摹。代表人物有王羲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文征明等等。

其三是工意并重。即是在学习古人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思或是用自己的意思表达古人。古人是一种桥梁,表现自己才是目的,工意并重贯穿大部分时间。他们也注重“工”,但不要求丝毫必现,而是获取自己所需,为表意服务。代表人物有杨维桢、董其昌、祝允明、王铎、傅山和现代的毛泽东、于右任、林散之等等。

古人讲“字如其人”、“书为心画”,说的就是书法是传达和表现自己的,学起来自然不能像我们平时上中小学一样,千篇一律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而是应该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当然也不可一刀切地认为,谁都应该做字帖的复印机或者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字帖复印机。就书法表意的本质来说,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意”上功夫,而不是一味地去死抠笔墨技巧。毕竟技巧易得,意难求!学习书法技巧是为了表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展现中国气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