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扫描仪>

紫光扫描仪的正确方法(紫光扫描仪的使用方法)

紫光扫描仪的正确方法(紫光扫描仪的使用方法)

更新时间:2022-02-16 04:10:56

谁能想到,在中美芯片博弈逐渐走向白热化,中国芯片行业接连突围实现快速崛起的关键节点上,中国芯片巨头紫光集团却突然官宣破产,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昔日总资产近3000亿的紫光集团又因何破产?

今天009就和大家聊聊紫光集团破产的真相,拾起那颗在科技领域中曾被人们遗忘的“初心”。点击可看视频版本 ←

【昔日巨头荣光不再】

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中明显指出紫光集团因欠下债务无法按期偿还,因此身为债权人的徽商银行便将紫光集团告上法庭,同时其更是以紫光集团无力偿还债务为由,以债权人的名义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这则公告一出,一时间不少人都陷入迷茫之中,因为前不久紫光集团刚宣布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怎么一眨眼紫光集团就破产了?

背靠清华大学的它,在大众眼里不仅有着充足的资金以及足够的科研实力,在国产芯片发展过程中更是充当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前的它甚至扬言要打下一个“芯片帝国”,使得民众对其寄予极高的期待,可事到如今为何它却以破产收尾?

其实这一切,都和一个名为赵伟国的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是他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紫光集团的走向,引导了这一切的发生。

【人心不足蛇吞象】

1993年4月,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正式成立,背靠清华的它丝毫不用担心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成立之后很快就研制出几款引起市场“动荡”的产品,就好比紫光U盘、紫光MP4、紫光输入法、扫描仪等,而也因背后有着清华强大的技术支持,紫光集团很快便在中国诸多校企中脱颖而出,跻身头部行列。

这时的紫光集团,仍和它背后的清华大学一般,充斥着浓厚的学术气息,然而这一切在2009年赵伟国进入紫光集团后,猛然发生了改变。

说起赵伟国,对紫光集团有所关注的人想必都不陌生,他身为紫光集团的董事长,口碑方面褒贬不一,但在业内人们对他都是颇有微词,就连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暗讽赵伟国“仅是个炒股的投资者罢了”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不屑,可为什么郭台铭会这般评价赵伟国呢?其实这一切我们从赵伟国发家的轨迹中就能够看出。

当年出身贫寒的赵伟国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考上了清华大学,而在清华读研期间,赵伟国就展开了前往紫光的实习之旅,但在往后他并没有选择留在紫光,小时候穷苦的生活使得他更热衷于投资赚钱。

于是在毕业之后,赵伟国便联系诸多好友合资创办公司,进军投资领域,而那一年天然气、房地产等项目市场尤为火爆,赵伟国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疯狂投资赚得盆满钵满。

对此他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当年搞房地产就跟抢钱似的,我带100万去新疆,回来的时候却赚了45亿元,获利足有4500倍!

在投资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赵伟国,变得愈发崇尚资本,哪怕在往后进入紫光集团这一学术气息浓厚的校企,也没有丝毫改变,仍保持着其一贯的投资作风,开始疯狂的“买买买”。

2013年,紫光集团在赵伟国的带领下耗资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

2014年,紫光集团再次出手,耗资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这一有名的芯片设计公司。

2015年,紫光集团斥25亿美元巨资,豪气的从惠普手中收购IT巨头“新华三”51%的股份。

那时候的紫光集团可以说是“壕气冲天”,哪家科技企业有发展前景就想买哪家,而在赵伟国的带领下,在十几年时间里,紫光集团并购数量就高达60多起,因此业内人士予以赵伟国“并购狂人”的称号,看到什么就想买什么,甚至到最后赵伟国还放下话声称要收购台积电,由此可见其有多么的“张狂”。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赵伟国为什么会如此大手大脚地挥霍“家产”,展开一系列疯狂的并购?

其实他之所以会这么做,除了自身对投资的看好,更多的还是因为赵伟国觉得中国芯片行业整体落后于国外,而搞研发又费时费力,不如直接用买的,用钱换技术来的快。

可用钱换来大量技术后,本该靠这些技术在科技领域大放光彩的紫光集团,又为何会面临破产的处境呢?

【繁华下的危机】

前面我们就说到,赵伟国在加入紫光集团前是一个优秀的投资者,每每投资房地产、天然气等项目都能获得成功,因此在加入紫光集团后他便开始自己的并购之旅。

但那时的他并没有考虑到投资芯片产业和投资房地产、能源之间的差距,房地产、能源项目等回款则较快,获利也较大,但芯片产业则不同,它投资大、资金回笼慢回报周期长,一般的投资者根本不敢像赵伟国这样进行操作,没办法,实在太烧钱了。

因此在赵伟国的一顿操作下,总资产近3000亿的紫光集团,无形中背负了2000多亿的债务,而这笔债务对于眼下还未收获果实的紫光集团来说,压根就还不上。

之后紫光集团也没有其它办法,只能拖一天是一天,而在违约了一段时间后,债权人也耐不住性子将紫光集团告上法庭。

这时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表面上风光无两的紫光集团,背地里却早已资不抵债,走上了方正集团的老路……

【两大校企的落寞】

对于方正集团,想必大多数80后、90后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它曾是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巅峰时期更是成为全球排名第七的PC供应商,中国排名第二的PC企业。

1986年创办的它,一开局就有远比其它公司还高的起点,因为它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理科技术公司,掌握着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这一“敛财利器”,

之后在不断的努力下,方正集团研发出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报纸远程传版技术等诸多技术,而凭借这些科研成果以及配套的软件硬件系统,方正集团一举拿下港澳、东南亚、北美地区近乎80%的中文报业市场,当时就连央视都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

不过此时的方正集团更像是隐居幕后的大佬,没多少人认识,直至1995年它进军PC行业后,时常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方正牌电脑,才让大众对它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在大众以为方正集团会在科技领域中深耕,提高自身科研实力给民生带来更好的改善时,方正集团却慢慢转型,从一家IT技术公司转变为金融公司,开始了疯狂的“买买买”,收购不同领域的企业。

这些企业大多都背负债务、或是经营困难,哪怕方正入主后扭亏为盈,但仍有不少的公司存在亏钱的问题,而彼时的方正对此并未在意,甚至因利益问题展开内斗,而也因多年的内斗和负债,使得方正集团在崩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到了最后,拥有3600亿总资产的方正集团,背负了3030亿元的债务,在2020年宣布破产重组。

时至今日,谁也没想到当年被誉为“校企双壁”,引领着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承载着无数老一辈“发展中国科技”这一信念的方正和紫光,走向了这么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而对于两者的失败,很多人都予以了不同的评价,但在我看来,它们之所以会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忘记了“发展基础科学”的初心。

就拿当下被人们所热议的芯片产业来说,如今不少人认为,我国芯片行业之所以无法突出重围,是因为诸多技术上存在瓶颈,但实际上,在技术面前仍存在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那就是:基础科学。

【曾被遗忘的“初心”】

此前中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博士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基础科学不行,技术必定走不长远。对此不少人感到疑惑,基础科学到底是什么,它和技术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其实说得简单些,基础科学可以理解为技术的上限,举例来说基础科学和技术两者就像容器与物体的关系,容器越大所能容纳的物体也就越多,但大的容器在制造方面不如小容器来得方便。

短期来看,小容器更容易打造,能尽早达到容纳物体的目的,而大容器则需耗费更长的打造时间,但一旦打造起来所能容纳的物体也就越多,两者之间的容积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同样的道理,掌握技术的国家确实能在短期内达到领先的目的,但只有掌握基础科学领域主动权的国家,才能在各个时间段都利于不败之地,此前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在科技领域做到全球领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重视基础科学。

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向总统递交了一份名为《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报告,在报告中阐述了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对美国政府如何促进科学发展提出全面的建议,自那时起,美国就走向了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由此可见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基础科学又好比赛道,赛道里比拼的就是技术,以往重视基础科学的美国,划出一条条赛道,又凭借着这一优势在技术上领先众人。

而当下我们走在别人划定的赛道里和他们比拼技术,只能做到追赶模仿,只有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寻得并划定新的赛道,才能有着突破做到超越、压制。

以往的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对基础科学的重视便日渐下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在科技领域主动挑起摩擦后,我国也慢慢重拾“初心”!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36所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而这一项目也被称之为“强基计划”,它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新材料、智能科技、先进制造以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科学领域,由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在数理化等基础科学进行招生,扩大我国基础科学领域人才储备,同时在经费方面,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经费相较以往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综合来看,随着我国对基础科学的愈发重视,未来的我们必将划出新的赛道,在科技领域中获得新的突破,成为领域中的领头羊!

言归正传,如果昔日方正、紫光能够持续在基础科学领域深耕,或许如今的它们仍会是那个人们口中引领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突破的“校企双壁”,仍会是那个承载着一代代人希望的“中国之光”,但可惜的是,一切都没有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