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投影仪>

汇趣投影仪app(汇趣投影仪跟手机同屏使用说明)

汇趣投影仪app(汇趣投影仪跟手机同屏使用说明)

更新时间:2022-02-17 02:51:23

晨报记者 徐明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举行,共计25个场馆,包括12个竞赛场馆和13个非竞赛场馆。其中,国家体育场作为非竞赛场馆,将承担本届冬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由于北京是世界上首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因此,鸟巢也将成为首座双奥场馆。

冬奥会上,像鸟巢这样集智慧与科技为一体的比赛场馆成为本届盛会的一大亮点。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中,无论是场馆建设、基础设施,还是智慧服务、绿色能源等方面,这些冬奥场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场馆设计者们克服建设与改造的难题,将冬奥与科技深度融合,将冬奥与自然贴近,将冬奥与历史紧密联系,必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在所有12个竞赛场馆中,北京赛区包括了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承担冬奥会全部冰上项目和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的大跳台项目比赛。延庆赛区则包括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张家口赛区包括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场、国家跳台滑雪场和云顶滑雪公园。

国家速滑馆

独一无二的冰丝带

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各具特色,在代表着速度与激情的国家速滑馆,大到建筑设计、场馆建设,小到冰面制冷、场馆除湿,都彰显着中国智慧与冬奥会的深度融合。

国家速滑馆又名“冰丝带”,是冬奥会北京主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据悉,“冰丝带”的设计理念来自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22条丝带就像运动员滑过的痕迹,象征速度和激情。

在建筑结构上,“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就像一个巨大的呈马鞍状的羽毛球拍“绷”在了场馆的上方。采用这种结构设计,国家速滑馆的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无论是建造技术还是建设速度,均体现了中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

去年1月,在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一周年之际,国家速滑馆首次顺利实施制冰,成功制出速度滑冰赛道;4月,国家速滑馆首次举办速度滑冰比赛,大大小小的科技元素,让这座高科技场馆立即惊艳了世界。

“冰丝带”的冰面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制冷冰面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这将是冬奥史上首次大规模应用该项技术,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这些因素尤为关键。国家速滑馆制冰工程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度以内,不仅效能可以提升20%以上,制冷也更加均匀,温度最均衡,不会出现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在制冷的同时,场馆同时可以对所排出的废热进行回收,用作场馆的除湿、修冰及生活热水的加热。

“冰丝带”通过智慧管理,使得馆内气温分层,既实现了冰面一个温度——确保冰面标准稳定,也保证了运动员比赛空间一个温度——保证运动员体温体感,有利于创造最佳运动成绩。同时,观众席也有一个不同于冰面和比赛空间的温度,约16℃,营造舒适的观赛环境。

五棵松体育馆

篮转冰的冰球赛场

篮球曾是五棵松体育馆的主角,随着北京冬奥会来临,这里将变身为扣人心弦的冰球比赛场地。

2020年4月,五棵松竞赛场馆开始进行改造。经过8个月的努力,通过对场馆制冰和除湿系统的升级,场馆可以实现在六个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场馆智能转换,并且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加可视化的赛场竞技,与“水立方”的“水冰转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提升冬奥会的能源使用效率,五棵松体育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主要通过冷热联供一体化的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双向回收和循环利用。并且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最大限度降低碳排量。在众多的新技术使用中,6小时冰篮转换技术是这座场馆最大的改造亮点,它可以让场馆根据比赛需求切换两种尺寸的冰场。

与此同时,场馆上方安装了18台专业投影仪,能够把各种形式的内容以三维方式呈现在冰面上,并与场内88台光束灯、84台切割灯和荧光棒相互作用,让观众亲身体验人、声、光、眼共情式的观赛环境,领悟科技冬奥、智慧冬奥的美感。场馆新建了电动伸缩看台系统,可根据赛事需求调整看台距离;在照明系统方面,各项指标达到超高清转播水平,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赛体验。

虽然五棵松体育馆能够举办冰球、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三个项目的比赛,但为了提升观众观赛体验,北京冬奥会上,它仅作为冰球的比赛场馆,这里将承担女子冰球和男子冰球的部分比赛。

>>>下转T07

上接T06

国家游泳中心

水冰转换的“冰立方”

将游泳池改造成冰壶场,国家游泳中心是世界上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运动场馆。

作为世界上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馆,也是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因此,国家游泳中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冰立方”。

在这里,建筑、结构、制冰、除湿、照明、声场等众多科技领域新成果得到应用。冰壶比赛对冰面平整度要求极高,每平方米在承受150公斤重量的情况下,冰面变形不能超过1毫米,冰壶在赛道上不断滑动、制冰师的反复修冰,甚至室内环境的些许变化,都会让赛道表面发生微妙的改变。同时,冰壶比赛要求场馆湿度在30%以下,冰面温度约在零下8摄氏度,冰面以上1米空气温度在10摄氏度,馆内温度在16摄氏度以内,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冰壶与冰的摩擦系数,决定赛道品质。

在从高温高湿的泳池环境转化为低温干燥的冰场环境过程中,科研人员给出了“水冰转换”的详细技术改造方案,涉及建筑、结构、防水、膜维修等工程领域,约70个独立施工区,5万平方米的改造面积。以冰壶赛道的改造为例,国家游泳中心在比赛大厅中部搭建了可转换结构,安装了可拆装制冰系统。把游泳池的水放空、排干,再把钢结构支撑体系和混凝土面板安装完成,铺上制冰管道,制冰后将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这种转换模式,不仅实现了“水立方”与“冰立方”互换,还实现了转换材料重复利用,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水冰转换”技术让国家游泳中心可以在“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之间自由切换,可以同时具备开展水上运动、冰上运动及各类大型活动的能力。

冬奥会期间,冰立方将一共产生3枚金牌,分别是男子冰壶、女子冰壶和混合双人冰壶。值得一提的是,赛事期间,“冰立方”新建一面170平方米的“巨幕”,由科研团队推出的“冰壶运行捕捉技术”,捕捉比赛实时画面,清晰展示冰壶的运行轨迹,增加观众的观赛乐趣。

首都体育馆

迎来一次华丽“换装”

首都体育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奥运场馆,始建于1968年。冬奥会期间,这里将举办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和冰球项目的比赛,中国代表团的首枚金牌或许将在这里诞生。

此次,首都体育馆借由北京冬奥会,迎来了一次华丽的“换装”。

场馆内,主要比赛区域由21块可灵活调整的优质地板组成,这些地板长度和宽度分别为30米和3.5米,地板的下方是一片滑冰场。据介绍,之所以这样布局,是为了能够让比赛场地实现迅速且高效转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当时地板下方已经存在水磨石地面,成为奥运场馆技术领域的巨大突破。在水磨石地面上泼水,其内部的低温氨液排管便会制冷,且在一年四季都能化水为冰,承办冰球和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比赛。

与其他场馆扩建增加座位席不同的是,首都体育馆对座位席进行了缩减,一方面能够增加座位席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观众以最佳视角观看高水平的对抗赛。同时,在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中,比赛场馆将以沉浸式的竞赛区域吸引观众,增加天幕投影以及环屏,立体效果更加明显,配合场馆的声光电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冰上竞技的速度与激情。

从2月4日至19日,冬奥会的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全部在这里进行,将产生14枚金牌。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蜿蜒而下的“白色瀑布”

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而作为承担这项比赛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依山而建,从海拔2198米的山巅向下俯瞰,7条雪道犹如白色瀑布,由山顶向山谷蜿蜒“流淌”,就像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城脚下。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依托小海坨山天然山形,这里共建设7条雪道,其中3条比赛雪道、4条训练雪道,最长赛道全长约3千米,其中竞速赛道落差900米,最大坡度接近70%,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30公里。

作为占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外籍工作人员最多、参赛国家最多的冬奥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势险峻,场地条件复杂。目前,赛道各赛段拥有自己的名称,诸如:白面、云霄飞车、熊猫跳、丝绸之路、海陀碗等等都是由国际滑雪联合会命名并向参赛运动员公开发布的。此外,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索道系统共设9条架空索道及2条拖牵索道,全长约10.3公里。

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承担所有高山滑雪项目比赛,分为速度系列和技术系列两种,共有11个小项,产生11枚金牌,其中,速度系列分为滑降和超级大回转,技术系列分为大回转和回转项目及团队比赛;此外,再加上滑降与回转合二为一的高山滑雪全能赛。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十六道弯的雪游龙

作为中国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主赛道全长1975米,赛道为长线型空间双曲面板壳结构,依托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天然山形建设,犹如一条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地形变化复杂,从北侧高点至南侧低点区域的高差约有150米,平均自然坡度超过16%。赛道分为54个制冷单元,共由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其中,第11个弯道为全球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道,也是全世界第一条。该赛道最高点高程1017米,位于出发区1,最低点位于C16弯底部,高程896米,最大落差121米,最快滑行速度134.4千米/小时。

作为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复杂的冬奥新建比赛场馆之一,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冬奥奇迹。目前,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并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工程。

冬奥会期间,这里将举行雪车、雪橇、钢架雪车共三大项比赛,产生10枚金牌。

下转T08

上接T07

国家体育馆

不输鸟巢的冰之帆

国家体育馆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综合室内体育馆。

国家体育馆的外形设计极具现代气息,犹如一把折扇,采取由南向北的波浪式造型,在视觉上既给人轻盈秀美之趣,又带来运动之感,毗邻鸟巢和水立方。在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之后,国家体育馆于2018年底开始改造,场馆内设有18000个固定座位和2000个临时座位,并新增两块冰面,场馆的制冰机组设备按照最高标准、最新设备来进行部署,制冰用水也经过了层层过滤。

比赛场地中央还增加了曲面斗屏系统,斗屏由4块高4.5米、宽8米的超大LED屏组成,内部镶嵌4块高1.5米、宽2.5米的小屏,形成全方位的清晰视角,为观众带来最佳观赏视觉体验。这也是目前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曲面高清斗屏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场馆具有多功能转换能力,赛后除开展冰球运动外,还可以开展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项目,也可开展夏季运动项目。

而为了符合冬奥会的办赛条件,体现冬奥会的冰雪元素,体育馆的外立面设计采用冰块造型的玻璃幕墙设计,863块一面光滑、一面具有凹凸质感的冰花图案的压花玻璃组合在一起,在灯光照射下,像用冰块垒砌而成。

现在,这座场馆有了一个新名字:冰之帆。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承办男子冰球项目全部场次的比赛以及女子冰球决赛。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

明长城遗址边上的赛道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区域东北侧山谷,自北向南依次布置靶场、赛道与起终点区、场馆技术楼等。赛道总长8.7公里,沿山体自然地形而建,分为竞赛主赛道、残奥坐姿赛道和训练赛道等。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场馆技术楼共有地上4层,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主要功能为赛事管理和技术用房。在东西两侧,还有地下连接通廊横穿赛道出发区,连接技术楼与设备存放区、靶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附近就是明长城遗址,为了让参赛选手更好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冬季两项中心还专门建造了通往明长城遗址的热身赛道,让长城元素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

冬奥会期间,这里将举办11个项目的比赛,产生11枚金牌。

云顶滑雪公园

“含金量”最高的雪上场馆

作为七个雪上竞赛场馆中唯一一个利用现有雪场改造而成的场馆,云顶滑雪公园是所有雪上场馆中“含金量”最高的场馆。云顶滑雪公园拥有6条冬奥赛道,不同于其他雪上场馆,这6条冬奥赛道中的4条都是在原有雪道上改造的,只有比较短的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的赛道是在新坡面上建设,且雪场中部分技术雪道也是利用了原有雪道。

自由式滑雪是中国队在冬奥会上的优势项目。1998年,中国女将徐囡囡在长野冬奥会中获得银牌。2002年,在盐湖城冬奥会上,李妮娜获得第五名。2006年,韩晓鹏在都灵冬奥会上夺得金牌,这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枚雪上项目的金牌,也是第一枚自由式滑雪项目的金牌。

今年,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项目共分为男子、女子、混合三个组别,其中男、女又分设空中技巧、雪上技巧、障碍追逐、U型场地技巧、坡面障碍技巧、大跳台等6个项目,混合项目则为空中技巧混合团体,比赛将分别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和云顶滑雪公园举行,其中,云顶滑雪公园将举行男、女雪上技巧、坡面障碍技巧、空中技巧、障碍追逐、U型场地技巧,以及空中技巧混合团体的比赛,共将产生20枚金牌。

据了解,冬奥会后,这里将作为奥运遗产永久保留,除具备继续举办国际级滑雪赛事的能力外,将恢复大众滑雪和旅游度假等长期运营功能。

下转T09

上接T08

首钢滑雪大跳台

一台两用的雪飞天

“雪飞天”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一个雪上竞赛场馆,将承担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两个比赛项目,产生四枚金牌。

滑雪大跳台有个好听的名字:雪飞天。在这里,场馆将冬奥比赛和工业遗产旧址充分结合起来,就连国际雪联考察团队也赞不绝口,称其是奥林匹克运动带动城市更新的现实范例。

从外形来看,首钢滑雪大跳台既像一条优美流畅的飞天飘带,又像一只巨大剔透的水晶鞋,又巧妙地融入了敦煌壁画“飞天”元素。比赛时,运动员将从“鞋跟”最高处的助滑区出发,到48米高的起跳区腾空,在空中完成空翻、回转等技术动作。

最值得称道的是,研究设计人员根据不同项目的赛道特点,利用模块拼装,在大跳台的斜台区,用大约1100个模块“搭积木”,使赛道曲面发生改变,实现了单板滑雪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道的快速切换。大跳台项目协调部负责人刘玉川介绍:“通过改变钢结构的搭建,改变起跳台的角度,就好像用模块‘搭积木’,使赛道曲面发生改变,实现转换需求,可反复多次搭建。”

在造雪功能方面,科研人员最新研制的智慧造雪机将展示强大的功能。据悉,这种造雪机拥有塔式旋转支架,因为站得更高,比传统机器射程范围更大、更广。同时,科研人员借助注水、压实等技术手段,成功制造出符合大陆性季风气候的雪质,通过压雪机和雪硬度仪,快速对赛道进行修整,从而保证赛道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完成了“储雪”实验,经过春、夏、秋季的“考验”,约有60%的雪被储存下来,从造雪、保雪、储雪三个方面,确保北京冬奥会的“用雪自由”。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

山峦密林里的“马拉松”

越野滑雪被称为“冬季马拉松”,在长城脚下滑雪,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给予了参赛者跨越历史的厚重感。这座位于崇礼冬奥核心区的比赛中心,依山势而建,拥有总长9.7公里的赛道,分为东侧山谷的竞赛赛道和南侧山谷的训练赛道,距离明长城遗址最近一处仅十几米。

在越野赛道中,三分之一为上坡,三分之一为下坡,三分之一为起伏,比赛对上坡坡度有明确要求,这对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在这里,赛道长是最鲜明的特点。除此之外,为了保护长城古迹,赛道设计之初就确定不能破坏周围原生树木,项目团队充分考虑既有山地特点,结合赛道要求,巧妙规划赛道环绕布设,避免了林木伐移,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中滑雪感觉特别好,与山峦、密林、白雪融为一体。

此外,由于张家口赛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采用智能化造雪系统,将所有造雪设备集成到一个平台,进行移动式造雪,灵活补充不同赛道的用雪。

冬奥会期间,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将有2场越野比赛和3场北欧两项比赛在夜晚进行,为了保证照明效果,场地内将设置59根照明灯杆,满足夜间比赛和转播照明。

这里将承担冬奥会越野滑雪男子15公里、女子10公里和北欧两项等比赛,产生15枚金牌。根据赛程,冬奥会首金或将在这里产生,2月5日下午,这里将举行越野滑雪女子双追逐比赛(7.5公里传统技术 7.5公里自由技术)。冬奥会后,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将被打造成山地公园和户外冰上娱乐中心。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山谷间的雪如意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跳台剖面因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S形曲线契合,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如意”。

“雪如意”由顶峰、出发区、滑道区、看台区组成,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也是世界上最具设计感的跳台滑雪场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跳台滑雪赛道。

在“雪如意”的顶峰——“柄首”部分,是可容纳500人的顶峰俱乐部,它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赛视角。在“柄身”即赛道部分,一条168米长的大跳台赛道架在空中,从侧面看去,宛如一座身形柔美的“高架桥”,恰到好处地展露优美的S形曲线。比赛时,运动员从赛道上疾驰而下,在飞行时将有非常愉悦的视野感受,还能看到远处的长城遗迹,最后将在“雪如意”底部足球场内的结束区完成动作。

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承担跳台滑雪、北欧两项的比赛,一共将产生8枚金牌,10场比赛中的6场在晚上举行,为此,雪如意设置了15根大型灯柱,可满足“亮如白昼”的光照需求。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