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本拉登为什么恨美国(本拉登在中国的经历)

本拉登为什么恨美国(本拉登在中国的经历)

更新时间:2022-05-02 06:54:47

2011年5月1日,巴基斯坦城市阿伯塔巴德郊外的一栋3层楼房,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团团围住。在倒数了几个数之后,美国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破门而入,进入房间后开始了持续数分钟的疯狂扫射。

确认屋内的人被打成了“筛子”后,美国正式对全世界宣布,昔日的大仇已报。

这人到底是谁,能让美国如此痛恨,以至于必除之而口快?

此人,正是以一己之力策划了美国“911惨案”的本·拉登。

就在美军刚松了口气时,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罪恶深重的“911恐怖袭击案”首犯最后的藏身之地,竟然是这样一个地方?

这个空荡荡的房间里,还有没有其他机关或者爆炸物?

其实也不怪美军多加揣测。

本·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一个建筑富商之家,拥有数十家公司,个人资产估值达数十亿美元。

无论如何,都“不太应该”居住于这样条件的一所房间内,即便此时他是在以被全球通缉的通缉犯身份在活动。

本·拉登被击毙于一座三层小楼内的一个房间里。

据了解,他藏于此楼里数年,平日里从不出门,就连散步都会紧贴着墙走。

今日这一情景,不仅是美军没想到,恐怕就连昔日的本·拉登也着实想不到。

很多人或许会感到疑惑,本·拉登已经是富商了,为啥还要去做这些事?好好挣钱和享受生活不行吗?

本·拉登的理想是位居万人之上。

本·拉登想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调动数万枪械,以赶走外来者,让所有沙特人乃至于阿拉伯人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为了曲线救国,他只能隐匿于异国他乡搅弄风云。

所谓的“坏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坏人,不少人也曾经心怀理想,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

有理想固然没错,但本·拉登却错在不该在理想破灭后陷入癫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在大多数人固有的思维里,做一件事情就必须得到一个既定的结果,如果结果不符合他的预期,则会引发当事人负面情绪的爆发。

如果恰巧此人手握权力,便会有无数人因他的报复置身地狱。

2001年9月11日,彼时的美国纽约街头仍如往常一样热闹,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楼里尽是忙碌的身影。

就在美国民众进行着自己日复一日寻常的生活时,却不料死神悄然而至。

无常是世界的终极规律,美国人也跑不了。

这一天,在美国纽约街头,听着空中传来刺耳的轰鸣声,路边的人纷纷驻足,然后抬头观望,却惊愕地发现两架飞机径直撞向了世界贸易中心1号楼和2号楼。

没有任何悬念,幕墙瞬间被冲破了。

瞬间,烈焰腾空,浓烟滔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两座建筑周围的其他五座建筑,因受到波及也开始逐一坍塌。最终,在这场浩劫之中,2996人遇难,数不清的民众受伤。

“这20年来,我没有一天不在想他。”

一位在此次恐怖事件中失去儿子的77岁华裔老母亲,回忆起这一幕,依然会泪流满面。

她的儿子曾喆当天本来可以幸免于难。

他看到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跑去现场救人时,被后续坍塌的建筑物活埋而导致死亡。

遇难后,家人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找到曾喆,直到半年后,医务工作者根据残骸的DNA鉴定结果才确认了他的身份。

除此之外,在911国家纪念博物馆里的一处藏室内,至今还放着1106名不知姓名也不知该魂归何处的遗体。

这些无辜的普通人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平白遭此劫难。

亲眼见证过这一灾难以及殒命于这一场灾难的美国民众,自是想不到将他们瞬间推入地狱的,不过是一位和他们平日里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沙特阿拉伯人。

此人因着自己积怨已久的愤懑,于2001年9月11日劫持了四架客机。

其中,两架冲向了贸易一号楼和二号楼,第3架径直攻向了五角大楼。

第4架飞机的目标本是白宫,不过机上的恐怖分子败于了机上的乘务人员和乘客。

双方在争夺飞机控制权的过程中,恐怖分子落于下风,最终飞机于宾州坠毁,机毁,人亡。

当天正好在飞机上执行客舱服务的美航华裔空姐邓月薇,舍命拨出电话,世人这才得知:

这些恐怖分子劫持了飞机后,先是割断了商务舱内乘客的喉咙,之后强行闯入驾驶舱,将副驾驶杀死,进而驾着飞机径直飞往并撞向了中心双子大楼。

根据邓月薇提供的劫机者的座位号,美国当局第一时间确定了五名恐怖分子的身份,所有的线索最终都指向了一个人——“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

随即,本·拉登从一名旁观的“看戏者”瞬间转为了逃命天涯的丧家之犬。

美国联邦调查局将其列为了通缉要犯。

本拉登逃亡路上十有八九会自我怀疑:“为什么我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我的抱负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

以“天下”为己任,是本·拉登幼时就有的梦想。

出生于建筑富家的本·拉登是家族55个孩子中的第17个孩子。

和大多数人固有认知里的富二代不同的是,本·拉登本人生性好静,喜简朴,身上没有一点富二代的奢靡气息。

本·拉登生性极为内敛,终日沉默寡言,偏爱独处,喜欢在宗教教义里研习和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为了避免和太多异性接触,本·拉登早在17岁时就和舅舅家的女儿结了婚。

至于财产方面,由于父亲去世时,本·拉登才十岁,没分到父亲的多少遗产。

他所能支配的财产,通通在本·拉登家族所共用的一个银行账户里。

这个账户相当于这个家族的零花钱账户,谁有需要都可以在这个账户里拿钱。

至于父亲留下来的企业——由于整个家族的继承人是本·拉登的兄长,所以本·拉登没办法接触到太多企业里的核心业务。

当然,最根本的是,本·拉登对管理企业一事着实没有太大兴趣。

本·拉登的志向,并不是公司里的一席职位,他要的是万人之上的“王权”。

上天给了本·拉登的“悲天悯人之心”,却忘了淡化他人性骨子里的执着欲。

一切的导火索都源于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

当年苏联大肆入侵阿富汗,一腔热血的本·拉登和他一众志同道合的阿拉伯朋友不远万里来到了阿富汗。

他们支援阿富汗赶走入侵者,还阿富汗百姓的生活于安宁。

在亲眼见证了个人力量在钢铁大炮面前的不堪一击之势后,包括本·拉登在内的一众沙特男人自发成立了各种“圣战组织”。

他们想通过组织的形式,给予阿富汗同胞精神上、物质上全方位的支持。

当时,本·拉登亲自参与到一线中,数日往返于清真寺和自己家里,为阿富汗抵抗军筹措到了大量资金。

本·拉登之后又购买了大量药品、食品和作战武器,统统捐赠给了阿富汗人民。

于此时的阿富汗人民来说,本·拉登无异于一位上天派来的使者,为他们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还在不断给予着其精神上的抚慰。

对于彼时的美国政府来说,本·拉登也是一枚绝佳的棋子。

长期活跃于战争一线的本·拉登,成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眼中一位“反苏且极具国际主义精神”的友好青年。

因着这一逻辑认知,美国中央情报局将本·拉登吸纳进来。

进入了情报局的本·拉登犹如一只掉进了米缸里的老鼠,他竭尽所能地学习着情报局为其提供的侦察、作战、谋略等。

同时,他利用美国取得的经费在阿拉伯世界修建了大量基地,招募了数以万计的“圣战”成员,以此来全力对抗苏联。

正是因为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导致了日后“911惨案”的出现。

美国政府最大的错误在于其在看重本·拉登潜力的同时,忽略了本·拉登个人的志向和偏激信仰。

可以说,本·拉登在日后所策划的这一系列重大案件,和他自小接触的宗教教义分不开关系。

本·拉登自小接触的是比较极端的瓦哈比教派。

“天下唯我独尊,不接受除自己以外的任何思想,用坚守的这套思想理念去指导生活中的一切。”

因着人本来就有的“执”念,再加上本·拉登自小接受这一主义的洗礼,由此本·拉登固有认知里的执着欲愈发牢固。

在本·拉登的潜意识里,既然他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就一定要得到“苏联必定会战败,撤离阿富汗”这一结果。

本·拉登也坚信,在他们的帮助下,阿富汗必定会恢复自己的独立主权。

本·拉登不想看到,也不愿意接受除这种结果以外的第二种结果发生。

殊不知,世界格局变幻莫测,国与国利益纠葛繁杂,本·拉登纵然是做了诸多努力,但最终的结果导向如何又岂是他一人所能决定的?

纵是客观现实如此,但无奈,本·拉登也不接受。也正是因着他的这一不接受,悄然间,恶意的种子便就此萌发,他开始憎恨美国。

真正让本·拉登的思想发生重大改变的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这一事件。

这一事件中美军的深度参与,让本·拉登对美国的恨意又加剧了几分。

本·拉登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自然是心存不满。

本·拉登很熟悉美国的发家史,再加上他当时在阿富汗战场上见识过美国的一系列举动。

由此,本·拉登坚定地认为,赶跑了苏联之后,美国极有可能就会是伊斯兰世界的下一个侵略者。

为了日后做打算,本·拉登纵是对美国有不满,也隐藏起了自己的本意,委身加入美国中央情报局麾下,想要借此提升自己的实力。

很快,他的这一猜想便得到了证实。

1982年,美国为了支援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派出舰队从海上对黎巴嫩进行了轮番轰炸。

这场战事的惨烈程度从后来本·拉登的回忆录中能窥见一二。

“当我看着黎巴嫩那些被拆毁的塔楼时,我想到我们应该摧毁美国的塔楼,让他们尝到我们的滋味。”

1989年的“海湾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本·拉登的这一念头。

彼时的伊拉克军事实力强悍,意欲伸手将整个中东都揽入自己囊中。

自知自己实力“比较菜”的沙特政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便第一时间对外寻求力量想要自保。

早就蠢蠢欲动的本·拉登向沙特政府提出,启用自己自建的“基地”组织来护国。

沙特政府考虑到其军事方面的号召力并不大,一口回绝了本·拉登的建议,转而伸手接住了美军给出的橄榄枝。

最终,沙特政府同意美军在其地盘上建立军事基地。

此举彻底激怒了本·拉登。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本·拉登写了一封“愤怒信”寄给了沙特国王,指责其公然背叛伊斯兰教义。

作为反击,沙特政府取消了本拉登的国籍,冻结了他的所有资产,本·拉登只好开始流亡,此后辗转流亡于苏丹、也门等国家。

流亡期间,本·拉登制造了也门首都袭击事件,他本意欲取美军的命,但不料美军侧身躲过,最终导致两名奥地利游客不幸遇难。

1996年,本·拉登定居到了阿富汗。和他一同定居下来的还有他的妻儿,以及他花费了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基地”组织。

这里有一个新生政权——塔利班,能助他实现野心。

随后本·拉登开始了一系列对美国的报复。

1996年8月23日,本·拉登派人偷袭了沙特的一处美国军营,导致19名美军被炸死。

1997年,基地组织在开罗制造了一起客车爆炸案。

1998年8月,基地组织轰炸了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致214人死亡。

2000年10月,基地组织又发动了美国科尔号军舰爆炸案,17名美军士兵殒命……

2001年9月11日早上8点,本·拉登发起了最后的攻击,目标直指世贸双子塔。

一番巨响后,2996人命陨于此,美国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

在外逃亡数年后,2011年5月1日,本拉登被美军的一支海豹突击队击毙在了巴基斯坦东北部阿伯塔巴德的别墅里。

本·拉登死后,尸体被弃于北阿拉伯海。

本·拉登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不知道是否为此感到过后悔——好端端的家回不去,只能委身于一栋3层小楼。

为了自保,他不能离开这栋建筑,甚至在别墅的花园里散步时也只能贴着墙走,以躲避随时可能从四面八方射来的子弹。

这样的日子,足以逼疯任何一个人。

本·拉登生于“虚无的理想”,亡于理想破灭后的癫狂和偏执。

他的黑化可以说是一种无能狂怒,他无力复兴阿拉伯世界,无力驱赶美军,由此产生的怒火,大多由无辜的平民承受。

这样的人,注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完-

参考资料

1.中国新闻网:《拉登毙命5周年:“魔头”已死,恐怖主义未远离》

2.CCTV:《十年迷踪 本·拉登的藏身之地》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