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东北军为什么不抵抗(为什么没有人救张学良)

东北军为什么不抵抗(为什么没有人救张学良)

更新时间:2022-04-17 03:38:42

作者:啸锋

声明:“兵说”原创稿件,抄袭必究

塞上烽烟起,松江带血流,勿忘民族恨,常思家国仇,贼心仍未死,邪念几时休?

1931年秋,如同鬼魅般游荡在沈阳城外的日军又一次展开了“例行”军事演习。而对此早已司空见惯的东北军,有的嬉笑一声对此不屑一顾,有的埋怨着日军的枪炮声又将扰了清梦,北大营的兵舍内便很快响起了悉悉啾啾的鼾声。就在这稀松平常的夜晚,一股股“例行”演习任务中的日军却冲进了北大营的营门,电光火石之间,还没来得及穿上衣服的东北军就这样一个个被刺刀和子弹屠杀在半梦半醒之中。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九一八”,中国的国耻日,长达14年的全面抗战史由此发端。如今每逢此日,中国很多城市的上空都会拉响刺破天际的防空警报,尖锐的声音不断在提醒着我们,忘战必危。我们年复一年地回顾和纪念那段历史,也意在告诫国人切勿重蹈覆辙。

关于这段屈辱的历史,原因可谓多样,既有历史的,也有认识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则是战斗精神的缺乏。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将这种战斗精神解释为“亮剑精神”,一言以概之,就是当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而87年前的东北军明显要比日军兵强马壮人多,但依旧对城外的日军姑息纵容;明知日军演习频次增加,但依旧不加以警醒;明知日军已经发动了实实在在的战争,但依旧选择不开一枪的将东北拱手让出。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的吗?国耻日,当让后辈永以为耻!

我们不应忘记,所谓倭寇崛起,始于更早的甲午丰岛海战,真真实实是踏碎千百万记中国人的头颅,吸净了无数中国人的热血。而87年前几个日本关东军少壮派军官的阴谋,再次让我陷入到一场长达14年的救亡运动中。当关东军中佐石原莞尔,大佐板垣征四郎等人结成地下组织,密谋对我东北实行的侵略计划时,各路军阀正刚刚打完生灵涂炭的中原大战,当日本的间谍组织已经遍布华夏的时候,却依旧选择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眼里只有“利己”二字。

普京有句名言,俄罗斯军人的皮靴踏到哪里,俄罗斯国家的边界就在哪里!但是在“九一八”事变中,面对日本的不宣而战和快速反应,东北军却是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最后原本应该守边御敌安民的几十万大军屈辱地选择跑到关内“避难”。而反观孤军冒进的日军,却是在“九一八”事变当夜占领沈阳城,一日之内攻城20余座、4个月零18天占领东北3个省全境。

一支军队如果没有了敢打必胜的“亮剑”精神,便犹如一盘散沙,即使装备再先进,也终是难堪重任。甲午战争中,拥有亚洲第一强海军的清军一击即溃,“九一八”事变中,号称国内装备最为精良的东北军一枪未发,也难怪日军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会狂妄地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被吓破了胆的蒋,却选择了请国联来主持“公道”,并要求“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但是他忘了正是国联的这些人,曾经仗着几门大炮,就火烧了圆明园,与日本一道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把中国彻底推进了深渊。

由英国人李顿率英美法德意等五国代表组成国联调查团,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

拿破仑曾经评价十九世纪的中国是东方睡狮,一旦被惊醒,整个世界会为之震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这头睡狮还在打盹,完全没有其森林之王的威仪与血性,只是任人宰割。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蒋虽然在后来的西安事变后被迫发表抗日宣言,但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的第三天才正式对日宣战,此时距离“九一八”事变已经10年之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党在“九一八”事变仅两天,就发表宣言,响亮地喊出:“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同时第一个向全国发出了战斗号召:“只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并迅速在东北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在最危险的沦陷区开展军事斗争,以艰苦顽强的奋斗和牺牲,担当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历史使命。

正如1931年11月底,罗登贤在号召党员下乡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时所言:“敌人在哪儿蹂躏我们同胞,我们就在哪儿和人民一起抗争!”至此以后,在我党提出并倡导的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四万万同胞空前团结,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同仇敌忾,共赴前线,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中流砥柱作用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