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九纵新一团(九纵独立团历史上有吗)

九纵新一团(九纵独立团历史上有吗)

更新时间:2022-05-03 07:01:37

大家好,我是厚梦,今天和大家聊聊抗战剧和抗日题材影视中常出现的一个我军编制单位——独立团。

最著名的莫过《亮剑》中386旅李云龙的独立团,除此之外,还有《雪豹》中,周卫国的虎头山独立团,《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六分区独立团以及《永不磨灭的番号》中的武义独立团,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独立团指挥员和战士都给观众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亮剑》当年播出完后,很多人还会去cos,打真人CS都会起独立团的番号,认为那些用数字起名的太泯然众人了,一点新意都没有。

其实把独立团看得比“数字团”高一级,看独立团看作精英部队都是影视作品传达给观众一个错误的认知,其实有点独立团甚至不会被划入主力军。看到这有人估计不乐意了,怎么着,咱老李连个主力都算不上?别急,咱们慢慢掰扯。

如果你去搜索“独立团和普通团的差别”这个问题的话,网上大多数的答案都会是这样的:

1、“正常情况下团会归属旅管辖,独立团则可以越过旅级甚至是师级单位,直接归更高级别管辖,提高作战效率和灵活性。”

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编制只有三个师,独立团更多是在番号不够用的情况下诞生的'黑户'。”

这两种答案其实都不对,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独立团很多时候都是从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的独立团开始认识,猛攻汀泗桥,勇夺武昌城,可以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的招牌就是叶挺打下来的,这样的团谁敢说不是主力?但是国民革命军是指挥不动这个团的,因为这个独立团是直属中共领导的,这是我军历史上以“独立X”为名号的第一种情况:

“听编不听调”

叶挺独立团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编制在你旗下,但你无权对我进行更多的指挥和干涉,我的行动不需要全部或者提前告诉你,告诉你了是情分,不告诉你也是守我的本分。当时叶挺独立团和国民革命军就是这样的关系。为什么这么牛呢?

这得从独立团的创建开始说起,叶挺独立团的前身是我党两位领导人陈延年和周恩来,在1924年争得孙中山先生的同意之后所建立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一开始只有近一个连的兵力,一年后,根据形势变化,我党决定要把这支队伍扩大为一个团。但是当时蒋介石的反共苗头已经止不住了,国民革命军中大部分成员都是蒋介石的“舔狗”,唯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不是很排斥共产党人,加之第四军原是粤军,我们的团长人选叶挺又正好是广东人,他和当时的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有很深的交情,所以李济深同意了把这个团编在自己名下。

李济深

名为独立团,是因为这个团不拿第四军的军饷,也不受第四军约束,受当时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独立团也可以不用经过第四军批准直接扩建,当然其他杂费还得由广东区委自行解决。所以其独立性体现在这是一只共产党人的部队,并不是说越过了新四军的师级单位,由第四军指挥。中共广东区委也不是第四军的上级单位,所以不能套用网上说的越级管辖的概念。

我们再来说说抗战“黑户团”,为什么说把抗战时期的独立团归为“黑户团”不完全对?因为这里遗漏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独立团: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937年,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后,国民政府给了三个丙种师的编制,也就是等级最低的师。丙种师,一个师下辖两个旅和四个团。也就是说整个八路军只拥有三个师,六个旅,12个团的正规番号,而国军甲种师一个师就有12个团的番号。为什么蒋介石不给更多的番号?

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

是这么打算盘的,番号一多,八路军就可以凭借番号快速补充兵力,更重要的是每个团都可以补充一定数量的预备兵力,这是合规的。所以番号越多,八路军的兵力就越强,这样对他肯定是不利的,但是我一口咬死就这么多12个团的番号,人打光了就直接撤番号,撤着撤着就会不断削弱八路军的力量。而我军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接受了这个3师12团的番号的同时,也给自己多争取了1万人的编制,按常理说,三个丙级师组成的军最多只能有3万多人,但经过周恩来的不断争取,把人数敲定在了4万5千人,也就是说国民政府的补给必须按照这个人数配发。

而115师独立团是正儿八经的红军主力改编而来,自然也在4万5千人之内,所以八路军115师的情况是,国民政府知道他的存在,也知道需要给他物资支持,但是就是不给番号,这是第二种情况:

“在编无番号”

这有点像今天企事业单位的合同工,你不能说他是黑户,黑户怎么能领钱领物资呢?那么接下来就说说重点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中真正没有番号也不在编制内的团。

再讲他之前我们先要明白正规军,主力军,野战军,地方军四者的关系,在战争时间里我们都是这么定义这四者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都属于正规军,但野战军是主力部队,地方军不能算是全部主力,但可以说是某一块地区的主力,虽然野战军这个概念是抗战之后才明确提出来,但实际上早从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对自己的武装力量就已经按照这个区别来划分,野战军即红军和八路军的正规主力,他们有数字番号,通常为红X军X师X团或者是八路军X师X旅X团。

即使是抗战期间八路军扩军新编的团,也多以数字命名,比如新一团、新二团,这些团国民政府不承认他们的正规性,但在八路军内部来说就属于正规番号。而这些数字团的作战和驻扎区域有着极大的流动性,常常跨地区作战,担负着对外发展和保卫根据地的双重使命,所以要归类为野战军,但问题是当这种野战军开赴下一地区作战时候,刚解放的地区又将面临敌人的卷土重来,于是就有了半主力性质的地方军,而地方军的作战范围则往往不会超出本地范围,比如土地革命时,某些苏区的游击队,赤卫队在壮大后,就会给自己取名XX县独立营,XX区独立团,人数不断增多,甚至可以达到独立师的级别。

虽然地区武装在扩大中也会出现带有数字的番号,但在数字前普遍会保留“独立”之名,比如1928-1929年之间,相继成立的“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一至五团,就全部是由地方上的游击队扩编而成,而他们的领导机构,也并不是红X方面军X军团这样的主力部队,而是苏区内的各级红色政府,既然不在一条行政线上,自然也不能套用“越级管辖”的概念,所以这种独立师独立团的独立性,体现于他们是由地方党组织直接领导可以脱离主力红军部队,独立作战。

到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将这种苏区时期的军事结构,进一步完善应用到了根据地的军事建设上。与军区、军分区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地方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建设闭环。主力部队可以拆分出一部分变成地方部队,也可以向地方部队和民兵部队输送军事骨干,以帮助两者日后迅速搭架子,提高战斗力。而地方部队,民兵自卫队又是主力部队的重要兵源。通过这种三结合体制,既保证了地方部队和民兵的战斗力提升,使其随时可以转化编入主力部队,同时也解决了主力部队离开根据地以后,根据地的安全问题依靠地方部队,对敌人给以有效打击,保卫根据地。

正如我们所说,这一时期,八路军主力部队扩编后的新团,常被命名为数字后的“新X团”,比如《亮剑》中李云龙一出场带的新一团,这叫“主力野战军”,后来从孔捷手上接过的部队,也就是独立团,理论上是很可能从野战主力上直接转化过去的,可以视作为“主力地方军”,我们看剧中李云龙的骨干力量都分散出去扎根在某一地方,各自扩散发展,最后也搞出几千人,这就是典型的地方部队扩散路数。

1937年11月,八路军115师分兵,115师主力部队转战晋南,时任115师政委的聂荣臻,则带领独立团和部分直属部队3000人,前往地后成为地方主力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随后成立晋察冀军区。几个月后,3000人就扩张到了2万余人,不过,地方主力和野战主力在八路军内部都属于正规军。区别在于“新X团”所归属的番号师旅,是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行动,而独立团则归属于,比如晋察冀军区及其下属的冀中军分区这样的军区机关指挥。当然有重大作战行动时地方军也要归中央军委统一指挥,比如百团大战期间。

那么由于指挥机构是各自独立的,所以还是那句话,都不在一条行政线路上,怎么能使用越级管辖的概念呢?而对于抗战期间大多数的独立团来说,他们的级别是不如“新X团”的,这一点其实在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有所体现,剧中的独立团由县大队扩编而成,具有一定的游击战斗力,始终向往一个八路军内部的正规番号,最终获得了“九纵新一团”的番号,你看这么分析下来,要说黑户,那不论是“新X团”还是独立团,在国民政府眼中全是黑户,因为在皖南事变前,国民政府始终给八路军按照四万五千人编制发军饷,其他的一概不认。

所以网上的很多说法都是存在一定误区的,一是“黑户说”并不适合拿来单指独立团,二是搞混了直属部队和独立部队各自所属的行政线,所谓越级管辖概念适用于师直属或者军直属部队是需要各处转战的野战军,而冠以独立之名的师团营,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一直都是由军区,军分区指挥,是常驻于某一地区的地方军。虽然不排除有些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在名字里带有“独立”,而且确实归属于同一行政线上更高级别单位指挥,但毕竟是少数,通常是工兵,高炮兵,铁道兵这些兵种,而非步兵,且多出现于建国后。至于战争年代里,独立团之后为什么消失了呢,因为他们一部分转变成了野战军,一部分变成了公安师,后来公安师就演变成了武警部队。你看,武警部队是不是常驻于地方啊。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