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摔炮的原理(摔炮的工作原理)

摔炮的原理(摔炮的工作原理)

更新时间:2022-05-11 07:03:05

上图有没有勾起你童年的回忆?

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小蝌蚪”。其实,它的名字有很多,“摔炮”啊、“砂炮”啊等等,但我觉得叫“小蝌蚪”不是更形象吗?你看它们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尾巴,放到水里好像就能游呢!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过很多乐趣啊,在喜庆的日子里我们用它和小伙伴们一起愉快地玩耍,在整蛊的节目上我们用它的“猝不及防”让小伙伴惊慌失色、狼狈而逃,它真的是熊孩子们过节、搞怪必备之“良药”啊。不过,大家在摔得不亦乐乎之时有没有想过 “小蝌蚪”们为什么可以“啪”得如此痛快,“啪”得如此简单呢?轻轻一甩,清脆悦耳的“啪”声随之传来,而我们的心仿佛随着这“啪”声飞上了云端……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探寻这一童年回忆的“秘密”。

当我们用手撕开“摔炮”身上的“包装纸”时,随之而来的景象却让我们倍感失望,这不就是几粒普通的小石子吗?有什么神奇的?别慌,请仔细观察,你不难发现小石头上粘着一些固体。它就是摔炮随手一摔就能出声的动力所在,它的名字叫雷酸银

英国化学家爱德华·查尔斯·霍华德,他被称为是最早的化学工程师。1800年左右,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霍华德无意之中将乙醇加到溶有硝酸银的硝酸热溶液中,得到了一种让他终身难忘的物质——雷酸银,它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合成炸药。雷酸银有个暴脾气,一碰就炸毛,非常可怕。后来,霍华德又用类似的方法合成了雷酸汞。这是当时已知的和仅有的两种炸药。著名的化学家李比希和戴维年轻时因为生存的压力就曾经研究过雷酸银,想用它来制得更安全的炸药。

雷酸银,纯品是白色针状晶体,有毒,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氨水,不溶于硝酸。雷酸银属于爆炸物品,是一种起爆药。起爆药是炸药中对外界作用最敏感的一类药剂,在较弱的外界条件作用下就能激发爆炸。如火焰、火花、针刺、摩擦、撞击等作用下即能发生爆炸,爆炸速度变化大,容易由燃烧转为爆轰。

雷酸银比常用于制作雷管的起爆药雷酸汞【Hg(CNO)2】还要敏感,稍经触动就能发生爆炸。

生产雷酸银的原料很简单,主要有硝酸银、乙醇、硝酸、水等。但是,雷酸银对热、震动和电极度敏感,稍微触动就易爆炸,熊孩子们在家千万不能自制,看看就好了啊。

至少有多起实验事故与乙醇接触硝酸银有关,而且每一起事故都是在实验人员用乙醇洗涤硝酸银沉淀时发生的。虽然,像硝酸银这样的强氧化剂与有机物接触并不一定生成雷酸银,但这总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我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也曾经发生过生产“摔炮”的厂家因违规携带雷酸银而发生爆炸的事故。后来从案犯的交待中发现,摔炮的制作过程、生产工艺粗糙,操作条件十分简陋,形成的雷酸银及未完全反应的硝酸银混合物,放入食盐水中浸泡后,就成了雷酸银、氯化银、硝酸银及微量酒精等的混合物。滤出后,虽保持一定水分包装贮藏、携带,但仍然十分危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分自然挥发,危险性也增大。随着国家的监管力度逐年增大,因生产鞭炮炸药发生爆炸的问题才慢慢消失。

那么现在我们就知道了“摔炮”爆炸的原理:摔炮高速落地时与地面发生剧烈撞击,使其内能迅速增加,而雷酸银是一种极敏感的、稍加触碰就会爆炸燃烧的易燃化学物质, 因此摔炮不需要点火就可以产生爆炸。而“摔炮”中加入的“小石子”作用就是增加“摔炮”的重量,加快扔出去的速度。同时,还能增大“摔炮”和地面碰撞时的摩擦力,使石子周围的雷酸银起爆。

雷酸银这种可怕的炸药现在早已被更安全、更高效的物质所代替了。但是发明雷酸银的英国化学家霍华德估计他是永远不会想到,他无意中发现的东西在一百多年后竟然成为了孩子们庆祝节日时的娱乐“利器”。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