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对于河豚的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食用,二是药用。
在食用方面,河豚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珍贵的食材。唐代,河豚鱼被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宫廷,据史料记载,唐女宗曾赐河豚肉给宰相李林甫品尝。到了宋代,民间吃河豚之风更盛,尤其以江南一带的河豚鱼菜肴最为有名。北宋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有相关描述。而到了元代和明代,江南地区更是将河豚奉为食界至尊。明代的宫廷中甚至有河豚鱼宴。
在药用方面,古代的中医对河豚也有一定的利用。虽然河豚有毒,但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其毒素可以被去除,而河豚的肉和子都可以被利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河豚的记载,提到其味美和有毒的特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对河豚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河豚的毒素主要存在于其肝脏和生殖器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食物中毒。因此,在利用河豚时需要特别注意安全。
古人食用河豚也要除去其有毒部位。《格物镜原》记载":河豚出于江海,有大毒,能杀人......凡烹调者,腹之子、目之睛、脊之血,必尽弃之。洎二皮肉肝之有斑眼,之赤肝,之独包钳,之一异,俱不可食。”即河豚的卵巢、眼睛、脊背的血、肝等部分不可食用,和现在料理的部位差不多。另外,还强调了要洗的极为干净,煮的极熟才可以,否则便会中毒。这大概是高温使河豚毒素失效,洗净使河豚血不遗留的有效做法。前期处理后,《艺苑雌黄》还提到了一种方法消河豚毒素:“腐其肉杂蒌荻芽沍而为羮”,大概是通过混合降解其毒素,不知是否有用,不过仍是“歳有被毒而死者,南人嗜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