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班级管理两个版本的原则(班级管理六种模式)

班级管理两个版本的原则(班级管理六种模式)

更新时间:2025-04-03 10:56:45

班级管理两个版本的原则

关于这个问题,班级管理的两个版本原则是:

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

2. 以班级为基础:注重班级的整体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强调班级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互动环境。

班级管理的原则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一般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的,偶尔也会穿插着考察一些主观题,目前常考的有两个版本,需要大家一起备考,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知识点。

版本一: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是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必须按照班级管理的规律开展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人—人—人”关系,即班主任通过做人的工作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

2.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发扬民主,吸收学生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坚持这一原则,不仅能够培养现代人所需要的品质,而且能激发学生及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资源合理地配置,实现整体优化效应。

版本二:

(1)全员激励原则。

激励含有激发动机、形成动力的意思。它能使人产生自觉行为,形成一种推动力、自动力。所谓全员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

(2)自主参与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既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

(3)教管结合原则。

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具体地说,就是班级管理者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4)情通理达原则。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班级管理说到底是对学生的管理。青少年学生具有丰富情感,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必须有感情的激发和共鸣。同时,青少年学生又是单纯幼稚的。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还必须讲道理、摆事实、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

(5)平行教育原则。

在班级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垂直关系外,还有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所谓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问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6)协调一致原则

协调一致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长的生活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孩子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打上深深的烙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班级管理者应当广泛地联系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对班级学生进行综合管理的合力网络。

以上就是两个版本的班级管理原则,在备考的时候一方面是理解它的定义,做识记型单多选备考,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它的内涵,做理解性客观题备考。

教育教学知识:班级管理原则与方法、班集体的形成

班级的概念

(常考题型:选择题)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

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

1.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全体学生尽管在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也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我管理和教育。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大家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

4.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班集体

(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一个成熟的班集体,一般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班级领导集体包括班委会、小组长和各学科代表,以及班级团队组织等。团结有力的班干部是组织实施班级活动的重要保证力量。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健全的集体还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班集体的形成虽然强调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集体的规章制度,但并非以压制学生的个性为代价。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审美情趣,必然也有不同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追求。

班级管理的内容

(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1.班级组织的建设

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其中班级组织机构分为班委会制度、值周班长制、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学生会议制度;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包括班级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集体舆论和班风。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

2.班级日常管理

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学习常规管理等内容。思想管理是指对学生的基本思想进行引导、教育和规范。纪律管理是班级常规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学习常规管理包括学习态度的管理及教育和学习活动的常规管理。

3.班级活动的管理

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发展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班级的教育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班主任。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主要是指班主任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以及社会教育力量。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

(一)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二)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平行管理的提出者为马卡连柯。他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每个学生。

(三)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四)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