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学者王锡琪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说是一名僧人借鉴滑索的原理,在巨绳上系着10多个竹筒,以此作为铁链的承载物。
然后将铁链穿至竹筒之中,又用绳子给固定了起来,对岸的民众拉巨绳的同时就将铁链一起给带过去了,用这样相对节省人力的方法,才一根一根的把铁链的另一端运至对岸。
铁链准备好之后,固定又成为了一个问题,不过这同样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他们将铁链的末端放入了事先挖好的井中,然后灌入铁浆,这样就起到了固定桥身的作用。
然后人们便开始着手完善整个桥梁,没过多久,一座横架于大渡河两岸的泸定桥就现世了。
现代仪器曾有测定,泸定桥铁链重量达到了40吨。不得不说,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封建时代,人们能够完成这一桥梁的建设,实在是一个奇迹。
首先在两岸架起绳索,再在绳索上套上竹筒以保证绳索笔直,接下来再就着绳索将之前的铁环,一个一个套起来,当然这过程中铁链肯定会因为重量掉落水中,等到把铁环全部连接起来,实际上已经全部掉入河里了,但是此时铁链已经被拉到河对面了,接下来再用事先准备好的大转盘,将已经落入水中的铁链拉直,这样铁链就固定好了。至于桥台更是使用中国独有的榫卯结构的木构桥台,稳定性能极佳。这样一座完美的桥就架起来了。
泸定桥全长103米,3米宽,13根铁链,12134个铁环,铁链重4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