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闰月是根据月亮运行的规律而排列的。根据农历的规定,一年有12个月份,每个月都是29或30天,但12个月份的总天数只有354或355天,比阳历的365天少了很多。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每隔2-3年就增加一个闰月,闰月指的是在某些年份中,有一次在某月份之后再加上一个同样的月份,使得这一年的月份总数变为13个,此年便称为“闰年”。具体增加哪个月为闰月,需要依据天干地支纪年法和月相定,目的是使闰月恰好填满阳历中的某个月份。
例如,一般情况下,农历正月过后是二月,但如果正月是小寒节前的第一天(即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而此时还未到立春,为了保持干支循序,2月份就会变成闰月。
农历的闰月是根据太阳的运行和月亮的运行来确定的,闰月跟随着太阳历,但是它需要依据月亮的运行而进行调整。
一年中共有12个月,但是农历的阳历年份比公历的要短一些,为了让农历的月份与季节相应匹配,所以每隔几年就会添加一个闰月来保持平衡。
闰月通常出现在农历7月或者8月之间,也有可能出现在9月,但是很少出现在农历一月和二月。闰月的出现是为了让农历与农业生产相适应,因此它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