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桃树蚧壳虫怎样形成的原因(桃树上的蚧壳虫怎样彻底消灭掉)

桃树蚧壳虫怎样形成的原因(桃树上的蚧壳虫怎样彻底消灭掉)

更新时间:2025-04-05 13:49:05

桃树蚧壳虫怎样形成的原因

蚧壳虫是由于环境封闭、潮湿或闷热所致。

湿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湿条件下介壳虫的存活率降低。过高的湿度十分有利于蚧壳虫生长,很难引起蚧壳虫的若虫死亡,如果湿度低于15%的时候,蚧壳虫的若虫就会大量的死亡,所以,干旱的年份并不利于蚧壳虫的发生。

温度、降雨和风对介壳虫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如吹绵蚧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活,雌成虫在气温25~26℃,湿度较高时产卵最多,而在15℃以下时产卵减少;若虫正常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2~28℃,超过32℃则开始死亡,在40℃以上或-12℃时即大量死亡。

桃树上的介壳虫主要是桑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主要危害桃、李、樱桃及一些绿化树,以雌成虫、若虫固着在枝干上吸食树体汁液危害。由于有群集的特性,常在某棵树或枝条上密集发生,轻则造成树体衰弱,叶薄而小、枝条弱,不结果或果实小;重则造成整个枝条或树死亡。从 2 龄若虫以后,背上覆盖较厚的蜡质,防治比较困难,是桃树上的重要防治对象。该虫在砀山一般一年发生 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第二年桃萌芽后雌成虫开始吸食树体汁液,虫体迅速膨大,然后开始产卵,卵产在蚧壳下面,一个雌成虫可产卵 50 粒以上,卵期 10 天左右。在砀山一般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为卵孵化期,若虫孵化后,从蚧壳下爬出,分散到 2~5 年生枝条上危害,5 天后开始分泌白色蜡质覆盖于体上,2 龄雌虫蜕皮后成为雌成虫,雄若虫脱皮后变为前蛹,再经蜕皮为蛹,最后羽化成雄成虫,雄成虫寿命仅 1 天,交尾后不久即死亡。该虫一般 4—7 月为第一代,8 月初至 9月底为第二代,第二代一龄若虫大约出现在 8 月中下旬,10 月上旬开始以受精雌成虫越冬。

桑白蚧危害程度与树龄、树势强弱、降雨等有一定关系,幼树发生量小,盛果末期以后发生量大;树势强的发生量小,弱树发生量大;在 1龄若虫发生期降大雨能冲掉若虫致其死亡。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