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恢复洞庭湖面积的措施(洞庭湖有几家央企中标)

恢复洞庭湖面积的措施(洞庭湖有几家央企中标)

更新时间:2025-04-07 22:04:46

恢复洞庭湖面积的措施

恢复洞庭湖的面积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湖泊生态保护:加强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维持洞庭湖湖泊生态的稳定。这包括采取措施减少湖泊污染,禁止乱捕滥捞和非法采砂,保护湿地和植被等。

2. 水源调配和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洞庭湖流域内的水资源,确保湖泊得到足够的水量补给。可以通过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调整灌溉制度等方式来管理和保护洞庭湖的水资源。

3. 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洞庭湖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和湖泊淤积。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护岸、开展水土保持教育等方法促进流域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 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对洞庭湖周边的湿地进行修复和保护,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湿地的修复可以增加水体的净化能力,改善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5. 跨部门合作与国际合作: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洞庭湖保护管理机制。同时,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洞庭湖的保护和恢复。

需要指出的是,洞庭湖的面积恢复涉及到复杂的自然和人类因素,需要长期坚持的努力和全面的考虑。具体的措施和实施方案应该由专业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科学评估和决策。

1、改变洞庭湖水系运行恶化必须扩大洞庭湖湖面。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系运行出现了三个新特征,即水少、水死、水臭的问题。一是长江进水减少,以长江水源为主的洞庭湖四口河系地区的年平均从长江的进水量较三峡水库运行前减少50%以上,并且未来十年将减至25%以下,导致三口断流时间加长,藕池口年断流最长达336天。二是水死流不动,洞庭湖长期受泥沙淤积,—般堤垸内的地面高程低于外湖湖底高程,垸内地下水位高无法向外湖排出,垸内地表水地下水流动性差、自我净化环境恶化。三是水臭即水污染加剧,水流动性差、自凈力弱化,加之多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排放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所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对于洞庭湖水系运行出现的这三个新特征,本人早在2011年的洞庭湖区域实地调研中就己总结过,并向当时的主要负责人汇报过。而要抑制洞庭湖水系运行的恶化,必须从治本入手,即扩大洞庭湖水面。

2、增强洞庭湖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亟待扩大洞庭湖水面。如果减少堤垸对湖面的分割,扩大了湖面,就可改善洞庭湖内水环境,修复洞庭湖自然生态和湿地资源系统,全面增强洞庭湖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一是可加快河湖水系连通流动,扩大生态基流,大大提升湖河水系自我净化能力。二是湖面增大后大水面水气循环调节湖区气候,改善湖区空气和湖水质量。三是湖面扩大后能更好维系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系洞庭湖物种基因库的可持续性发展。四是大湖湖面可实现用水生态方法在更大湖区范围内消灭血吸虫病。五是洞庭湖水面扩展到常年4000多平方公里后,可每年充分利用湘资沅澧四水洪水资源30亿立方米以上,大大增强洞庭湖水资源数量及配置能力,解决枯水季节洞庭湖局部区域几百万亩耕地及几百万人生产生活用水水源问题。

3、提高洞庭湖的蓄洪能力亟待扩大扩大洞庭湖湖面。长江三峡工程对于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具有关键作用,确实能够削减来自长江上游干流的洪峰。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洪水的问题。长江三峡工程系河道型水库,防洪库容仅221.5亿立方米,若遇到1954年型特大洪水还有超过280多亿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需要安排, 洞庭湖现有堤防防洪能力仍不能全面抵御特大型洪涝灾害,以蓄清排浑的方式反复调度,才能控制长江上游的超额洪水。如果长江和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同时遭遇暴雨,较大洪水就可能会对洞庭湖区造成严重侵害。而这种恶况今后谁也难以确保不会发生。再加之近20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建设用地产生巨大需求,洞庭湖区生态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湖区的滞洪削峰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严格保护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的生态湿地,保留足够的蓄洪垸和蓄洪面积,以利于汛期蓄纳超额洪水,做好最大水患的安全预防。

4、振兴洞庭湖水运物流必须进一步扩大洞庭湖湖面。历史上洞庭湖水运十分畅达兴旺,沿湖及四水下游各主要港口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来往方便。但随着堤垸兴起,围垦种粮,湖面不断减少,各大港口之间直接联系中断,尤其枯水季节,水浅船行难,物流不畅,水运渐衰。扩大洞庭湖面后,大湖水面年平均水深提高,内河河道水位相应上升,可进一步疏通水系航道,加强港口之间直接通达。同时可在大洞庭湖四周的茅草街、南洲城、注滋口、鹿角建设若干个新港口,形成以岳阳城陵矶为中心的大洞庭湖航运枢纽体系,重振洞庭湖水运物流优势,更好对接长江黄金水道和“一带一路”地区。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