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第三回问题。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在写主角的同时,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
倒不尽的苦水,好一顿撕肝裂肺的痛哭!金有余先是不解,以为疯了,后才醒悟出缘由,说给众人听,周进虽哭得死去活在,却竖着耳朵,提及伤心事,便伤心一回;说起捐监生一法,便“哭的住”了;论定了办法,更是有说有笑。
想那周进,几十年寒窗无人能识,几个商人却看出“胸中才学是好的”。
又,周进几十年童生,备受周遭乡邻欺凌,而且辱没最狠的,恰恰是读圣贤书的斯文们。
而这群商人,萍水相逢,临时凑合一路,便要“君子成人之美”,称“见义不为,是为无勇。”
甘愿花费周进一辈子不敢想的大价钱,为他买一个机会。
与那些举手投足“礼义廉耻”的,与那些张嘴满口 “仁义道德”的,一一对照,当即衬出善恶真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