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
yì
繁体弋
部首弋
笔画3
结构独体
字级二级
造字象形
五笔agny
五行火
常用释义
1.
名古代一种系有绳子用来射鸟的箭。
2.
动用带绳的箭射鸟。
例词弋凫与雁
3.
动泛指猎取;捕获。
例词弋获
4.
名姓。
详细释义
1.
木桩。
鷄棲于弋爲榤,鑿垣而棲爲塒。
《尔雅·释宫》
椓嶻嶭而爲弋,紆南山以爲罝。
汉 · 扬雄 · 《长杨赋》
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杙。
《玉篇·弋部》
2.
带丝绳的箭。
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
《楚辞·九章·惜诵》
夫鴈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矰弋。
《淮南子·脩务》
忽憶江湖泊夜船,號鳴避弋鬧羣鴻。
宋 · 陆游 · 《东斋夜兴》诗
3.
用带丝绳的箭来射。
將翺將翔,弋鳧與鴈。注
《诗·郑风·女曰鸡鸣》
微矰出,纖繳施,弋白鵠,連鴐鵝。
汉 · 司马相如 · 《子虚赋》
彈射莫及弋不得,日暮虞人空嘆息。
唐 · 李绅 · 《翡翠坞》诗
韓昭釐侯出弋,靷偏緩。注
《吕氏春秋·处方》
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出詠屬文。
《晋书·谢安传》
亦指狩猎。
4.
取。
取代。
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注
《书·多士》
俘获;捕获。
賊所負恃,以羅浮山爲窟耳。若裹糧入山,窮力四捕,陳曾可弋也。
清 · 曾国藩 ·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
5.
禽鸟。
弋,普通话读音为yì。“弋”的基本含义为用带绳子的箭射鸟,如:弋获;引申含义为姓。
在日常使用中,“弋”的用法常作形容词指黑色,如:弋祶(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弋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甲骨文“弋”,像一种下端很尖的柲状物。战国文字承袭金文,或下加饰笔,遂与“戈”形相混。《说文》篆文是讹变的形体,认为弋字“从????,象物挂之也”也是错的。汉简中的“弋”字更接近于古文字“弋”的形体。“弋”字本义是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