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固定句式。
古汉语中,“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组成固定结构,翻译为“怎”、“怎么样”、“怎么办”等。如果拆开成若…何,中间加进名词或代词,这种格式可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左传·桓公二年》 :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译文:将九鼎搬迁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这又该怎么样呢?
这是固定句式。
古汉语中,“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组成固定结构,翻译为“怎”、“怎么样”、“怎么办”等。如果拆开成若…何,中间加进名词或代词,这种格式可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左传·桓公二年》 :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译文:将九鼎搬迁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这又该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