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儒林外史人物评价三百字(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名人评语)

儒林外史人物评价三百字(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名人评语)

更新时间:2025-04-27 10:58:19

儒林外史人物评价三百字

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

  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严致中

  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1、王冕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2、周进、范进

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3、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4、杜少卿

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