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包公的短篇小故事(包拯的简短小故事20字)

包公的短篇小故事(包拯的简短小故事20字)

更新时间:2025-04-27 20:43:02

包公的短篇小故事

1、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2、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间,富弼为相,欧阳修任翰林学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学为侍讲,集天下之望。当时士大夫相传道:“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1、巧断牛舌案

包拯任天长县知县时,一天有人来告官,说自家牛舌被人割去,请包拯捉拿盗取牛舌的人。

包拯说“你回去把牛杀了,然后去卖”,该人回家照着包拯的吩咐把牛杀了,卖了。

不久,有人跑到包拯这来控告私杀牛的人(真宗期间,宋有禁屠牛之诏)。

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来告发人家?”,那人惊叹于包拯的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只好乖乖招供。

2、不持一砚归

宝元二年,包拯徙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以盛产端砚出名,唐代就有“端州石砚人间重”之说。

宋代规定端州每年供奉朝廷一定数量的端砚。

在包拯之前,历任端州地方长官在供奉朝廷端砚时,必多征收贡砚数十倍,用来贿赂当朝权贵,给当地带来额外的负担。

包拯到任后,下达命令只按上交贡砚的数量征集,额外概不征收。

职满离任时,包拯不私带一块贡砚。

包拯为官清正廉洁,深为时人赞叹。

3、弹劾张尧佐

张尧佐,仁宗宠妃张贵人的伯父。

包拯说他“早缘恩幸,骤阶华要”,意思是说张尧佐任职三司使要职,乃凭借私人恩幸,非有实际才干。

包拯揭露其在三司使任上“本职隳废,利权反复,公私困敝,中外危惧”,直言此人为“贪庸不才”。

由于官非其人,导致公私困敝,包拯强烈要求罢免张尧佐的计臣职位,另选才能。

但仁宗对张尧佐仍恩宠有加,不久拜张尧佐“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

包拯再次弹劾,直言仁宗此举“私于后宫,不独于圣德有损抑,又事体不可之至甚者也”。

张尧佐迫于压力,不得已辞去宣徽、景灵使。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