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土圭” ,后来发展为“圭表”。
“日晷”大约发明于汉代以前,是观测阳光投影方向的计时器。
“壶漏”又称“漏壶”,大约发明于公元前五世纪。
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观测“刻箭”的昼夜计时器。
圭表、日晷、漏壶等,在我国沿用了二三千年。
曰晷的发明时间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时期,而我国距今3000年前的周朝就使用日晷计时。在隋朝,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了短影平仪,即地平式日晷。另外,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也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曰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时间的仪器,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现,沿用时间长达千年,对后来的计时仪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曰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阴雨天气及晚上都不能使用,而且指示的是地方时(东经116度),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也有一些时差,大约16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