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古诗诗意方法是:1.先弄明白这首诗的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让我们初步了解一下。
2.再去看看作者是谁,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作者。
3.接着就是要来解出诗句的意思了,可以根据旁边的注释去大概知道内容,如果没有注释,可以去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4.要彻底明白一首诗,还要知道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意思
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释意,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连序翻译。
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这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如:生,产生,发生;须,必须;记,记住;挑,挑逗;晚,晚秋;上,登上;爱,喜爱。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如:枫林、橙黄橘绿、萧萧、江上、秋风。
释:单音词不能扩成双音词的,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如:傲,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就应该选择字典中的第二种意思“藐视、不屈”来解释。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如:“萧萧梧叶”,“萧萧秋风”与“梧桐树叶”之间,就缺一个动词相连,加上“吹动”就顺畅多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如:坐,因为;促织,蟋蟀。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如:枫林晚,是晚秋的枫林;远上寒山,登上远处深秋时节的山峰。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如:“生处”与“深处”的比较,使学生更能感受到“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所以是“生”字好于“深”字;“红于”“红如”比较,使学生感受到“红如”不过要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连:将各句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如:“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红于,比……还红;二月花,春天的鲜花。连起来翻译: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