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夷子皮”来源于伍子胥和范蠡的故事。,简称“鸱夷”。
伍子胥死后,尸体被吴王装在“鸱夷革”里,扔进了江里,后人因而称他为“鸱夷”。明代张煌言的《甲辰八月辞故里》诗里有一句“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这里的“鸱夷”指的就是伍子胥。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录范蠡功成身退,隐姓埋名,逃到齐国,自称“鸱夷子皮”。这位霸越灭吴的智者,转而从商,被民间尊为“商圣”,他的故事历来被人称道。李白的《古风》里写道:“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这里的“鸱夷子”,就是范蠡。
鸱夷子,典故名,典出源《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鸱夷子”即鸱夷子皮 。范蠡是越国的上卿,因献西施於吴王夫差 ,就中取事,破了吴国 。后见越王义薄,扁舟遨游五湖,自号“ 鸱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