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
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青海等。
回族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特殊民族群体,形成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唐朝时期。
在唐朝时,西域地区的吐蕃帝国与中原的唐朝交往频繁。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派遣官员广仁带着洛阳的工匠来到吐蕃建设城市,并请汉族佛教徒传教。由于吐蕃的统治者松赞干布信仰佛教,他采纳了广仁的建议,使吐蕃王朝逐渐接触到了汉文化,其中包括了一些汉族人。
公元702年,松赞干布的侄子赞普·颂赞派遣使者到唐朝求驸马,并带回了大批文化使者、军人以及各种技艺人员。此后,大量的汉族人进入吐蕃,并在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汉族人逐渐在吐蕃社会居住并融入,他们的后代与当地居民通婚、同化,形成了回族。
由于回族祖先中有汉族、西域吐蕃、突厥、蒙古、塞尔维亚、伊朗等不同的民族血统,因此回族的文化也受到了这些民族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