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是古代文化中对东海的别称,来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献君以佩。自支以为饰,可以蒙爵。”
其中,“靡室靡家”一词意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即指东海、南海、黄海、渤海。因此,古人依照四海而言,在古代文化中将东海称为沧海。而在现代汉语中,“沧海”一词则多用在比喻性的语境中,常表示时间的漫长、沧桑或远古历史的遥远。
沧海”指东海,它是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沧海指东海时的出处:
1、三国魏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东海。)
2、《初学记》卷六引晋张华《博物志》:“ 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东海旁有渤海,所以东海和它一并也可以称为渤海,通常也把它们通称为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