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客家人衣冠南渡到五次大迁徙的时间

客家人衣冠南渡到五次大迁徙的时间

更新时间:2023-09-30 22:58:14

客家人衣冠南渡到五次大迁徙的时间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历史上,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居南方,经历过5次大迁徙。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发展也是在这五次大迁徙里奠定的。

客家摇篮-赣南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作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赣南(赣州)成为了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

01

第一次大迁徙

公元317—589年

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事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当时的中原汉族,为求生存,被迫南迁。这次的大迁徙被称为“衣冠南渡”其,但是这次迁徙并没有给历史的发展带来特别深刻的影响,因为这次迁徙的客家先民人数不多,规模也不大,多数是为躲避战乱而自发南迁的流民,所到之处也大多是一些“南蛮之地”。

最大的影响是:“侨制郡县”、“土段”“给客制度”的产生。

这些衣客家先民,仍然保留大部分中原文化习俗。这也定下客家人以后迁徙融合的基调:语言统一,习俗犹留,最大限度保留自己的文化习俗传统。

02

第二次大迁徙

公元880——1126年

经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都走向衰败。随后爆发了“黄巢起义”的农民起义运动,这场运动历时十几年之久,这场起义给沿途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和残酷的灾难。

再加上五代十国的割据纷争和长江流域的灾荒频繁发生,这些原因共同促成了第二次大迁徙。迫使在前一阶段从黄河流域的河南等迁到长江流域聚居的客家先民,再度大举南迁,最终到达闽、赣、粤结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这次大迁徙无论从规模还是历时上都远超第一次大迁徙,在侨民带来技术的条件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最终导致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03

客家第三次大迁徙

公元1127——1644年

北宋国力软弱加之消极政治,对外军事软弱导致无数次战争失败,而战争失败所需支付的大量赔款又加诸人民赋税之上。

加上元兵入主中原推行的是元朝的野蛮统治,动荡的社会经济中心的转移促使更多的中原汉民迁入较为和平的南方,更多的汉人涌入客家大本营(粤闽赣区),并与当地的畲族、瑶族等土著民族融合,但始终保持自己的民系特色。

从影响上来看,这次大迁徙之后,客家人的长距离南迁宣告结束而进入另外一种迁徙形态:即从客家大本营向外发展。而在大本营内部的人口流动中,客家民系走过了孕育、形成、完善的路程。至此,客家民系正式形成。

04

客家第四次大迁徙

公元1645——1843年

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

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05

客家第五次大迁徙

公元1866年以后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转战南方十余年。

之后天京陷落,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

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历经一千七百多年,苦难与辉煌并进,生生不息,是“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影响或选择下的适者”。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