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总体心理特征
一、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力。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二、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
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三、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
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
四、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
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五、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六、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
自我评价更加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七、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随着不同群体性质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个性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
八、对异性性关注上升,在公开场合转向文饰、内隐,但又有显示欲,希望引起异性好感。在一定条件下,少数学生出现对异性较为稳定的情感,进而发展到恋爱。如处理不好,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
九、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十、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高一阶段
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关键词—难
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个“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
高二阶段
心理特点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
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偏科现象严重;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关键词—分化
很多学生及家长理解上有个误区:高二先轻松一下,要不高三就没有轻松的时候了。这种想法非常错误,结果就是高二轻松了,到高三也紧张不起来。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学生到高三再想努力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高三阶段
心理特点
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上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类型。
一、信心型
思想上有明确目标和远大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历次考试成绩稳定。
二、迷茫型
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波动,对前途感到迷茫。
三、放弃型
基础太差,经过努力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不平衡,进入了“考大学没指望”的误区。
关键词—压力
在这个阶段,来自外界的压力和自我的危机意识,最终一起变成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学生面对频繁的考试时常感到焦虑,一次模拟考试失利就开始灰心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