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游洞庭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陈师道所写的一篇游记,记录了他游历洞庭山的经历和感受。以下是该文的译文:
我自长沙至五峰,数十里间,日往夜来,登高望远,临水观天,真所谓“登高望远,自由其身,心旷神怡”。
五峰山,据说是洞庭湖之祖,峰峦罗列,峰如五指,故名五峰。山上有一座石亭,名叫太和观,登上亭顶,视野开阔,尽收湖山美景。
山下有一条小径,名为仙人步,据说是仙人游览时留下的脚印,步道盘旋而上,沿途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终于到达洞庭湖,湖水碧绿清澈,波光粼粼,如同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令人心醉神迷。
湖上有一座小船,名为绿蕉,是当地渔民的传统船只,我们乘坐其上,徐徐而行,感受着湖水的清凉和湖山的壮美。
湖中有一座小岛,名为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建,楼高七十二尺,共九层,登上楼顶,俯瞰洞庭湖,令人心旷神怡。
游洞庭山,真是一次美妙的旅行,让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
游洞庭山记有很多种译文,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家和版本来查看
孙仲达在《勾践续集》中对游洞庭山记作出的著名翻译:“白帝居此,古人名洞庭;台门之外,风景独优
丹枫忽已挂枯岭,绛霄不垂积水心
若非翠峰走天衢,会向青峰迷路深
”这段翻译既有对山川景物地理环境的描绘,也有对道士行径的注释和审视,读起来意境深远、清新抒情
除了孙仲达,还有很多著名翻译家有自己的游洞庭山记译文,比如陈寅恪、钱钟书、林语堂等,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可以根据需要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