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陕西省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发现的。1974年3月,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一号兵马俑坑。1976年4月、5月在一号俑坑的两侧,又发现了二号、三号兵马俑坑,每个坑的大小、形状、出土器具各有不同。
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又是一次无意的打井,使这个世纪奇迹得以兵马俑是怎么发现的惊现于世。
1974年春天,因春旱缺水,西杨村人开会决定打几口井。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便在村子西南边环视地形,最后决定在西崖畔上画圆圈的地方开挖。当他们挖到快1米的时候,土层越来越硬,而且出现红色,好似烧过的砖窑。当时进行挖掘的人们手镇麻了,不理解土质为何会如此特殊。
当他们继续向下挖到三米深的时候,挖出了一个灰瓦瓮,因为榔头过于用力,瓦瓮出现了一个洞。接着他们刨掉四周的红土,发现一个带着铠甲的“瓦人”胸膛。他们继续往下挖,终于发现了“瓦人”的头,胳膊和已经破碎的腿。还发现一堆绿色的铜箭头。再往下挖,看到铺地方砖。这时井已经挖到四米多深,先后发现三四个“瓦人”的头和身子。
打井的人民并不认识这些东西,认为这些只是古庙里的神像。并且,觉得触犯了神怒,当晚来此烧香跪拜,祈求宽恕。而“西杨村打井挖出神像”的消息很快传遍周围的村子。
正当西杨村被“瓦神爷”搅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公社有个叫房树民的水保员前来检查打井工作。当他看到这些灰色的俑头后,不禁大吃一惊。虽然他只有中学文化程度,却懂得一些考古知识,看到这些俑头,他立刻联想到了三里之外的秦始皇陵,于是他立刻给县文化馆打了电话。
接到电话,临潼县文化馆三位同志飞速赶往西杨村。当文化馆的干部看见面前和真人一样的陶俑的时候,个个傻了眼。他们用萝筛将井口旁边那堆混有陶俑碎片的红土全部筛一遍,将碎片都收集起来,连同箭镞一并拿到县文化馆。
随后,第一批陶俑的修复工作,就在赵康民的主持下开始了。恰巧这时一位从北京来的记者得知这一情况,回京后就在《人民日报》内参发了一条消息,立即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随后中央有关领导也很快地知道了这个消息。
当年七月初,国家文物局、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的文物考古专家考察了掘井现场,并决定由陕西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考古队进行勘查和发掘。在一号俑坑挖出了陶俑陶马6000余件,战车数十乘,各种青铜器10万件!
1976年5月,考古队又在一号坑北端东侧钻探出二号大型兵马俑坑,一个月后,又在二号俑坑之西120米处钻探出三号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在沉睡了2000余年后,破土而出,与世人见。以它雄奇的风姿震撼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