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诗约写在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时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山东、河南都陷于战乱中,杜甫的两个弟弟都在这一带。由于战乱,音讯阻隔,所以引起杜甫的怀念和忧虑。
诗的起头突兀,题目虽点明在月夜,但开头没有写月,而是写了戍边、深夜的鼓声,写了战乱期间道路阻隔无行人的凄凉情景,从而过渡到对弟弟的怀念。诗人把怀念之情放在战争的大背景中,表示了杜甫并非一味儿女情长,而是系心于国事与家事之间。在此非常期间,“边秋一声雁”,深秋雁声,一方面渲染了战乱时期浓重的凄凉气氛,同时,大雁能为人传递信物,更能勾起诗人怀念兄弟之情。而时令正逢白露季节,所谓“春霜秋露动时思”,身经离乱,弟兄分散,所以在白露季节,明月深夜,触景生情,自会更觉“月是故乡明”了。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借月夜抒发感情的是第二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