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贵州,不单指现在的贵州省,也指贵港历史沿革中曾使用过的“贵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置南尹州,治龙山,领龙山、郁林、怀泽、义山、潮水等县,属岭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南尹州为贵州,州治郁林县,县治在今天的贵港市城区。
南尹州改为贵州与平天山有关。平天山又名北山,古名宜贵山,位于贵港市区以北20公里,远眺但见其山高耸入云,登上山顶,竟有大草坪3000多亩,这是南方最大的山上大草坪,平天山大概由此而得名。从城区望去,又因其形状像龙头,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龙头山。
宜贵山山势高峻,巍峨挺拔,气势磅礴,雄踞郁江北岸,主峰大平天山是贵港境内最高峰、桂南第二高峰。南尹州改名贵州时,取宜贵山的“贵”字命名,既体现了地域特征,又有好意头,可谓恰到好处。
天宝九年(公元742年),改贵州为怀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名为贵州,领郁林、怀泽、义山、潮水4县。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7年至971年),贵州领郁平、怀泽、义山、潮水4县。州治所和郁平县治所均在今天的贵港市。
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怀泽、义山、潮水、郁平并称郁林县,属贵州怀泽郡。州、郡、县三级治所均在今天的贵港市城区。
元代撤怀泽郡。元大德九年 (公元1305年),存州裁县。郁林县直属贵州。州治、县治均在今天的贵港市城区。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存州裁县,贵州境内不复袭郁林县之名。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贵州为贵县,这是贵县名称的起源。贵县属浔州府。
我们再看一下今天贵州省名称的由来。
春秋以前,贵州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
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亡,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东汉时期,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期,西南大部分地区属于蜀汉政权,辖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贵州省的范围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天的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和沅陵郡。
唐代,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
贵港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浔州府,地名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