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瞒天过海”起源于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典故。据传说,东汉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起兵造反,但是他们的力量薄弱,难以与当时称霸天下的曹操抗衡。于是,刘备找到了诸葛亮,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和指导。
诸葛亮了解到曹操对刘备等反抗势力高度警惕,因此采取了“瞒天过海”的计策,即装作要攻打曹操的益州,引开曹操的注意力,然后暗中以精兵巧计突袭荆州,占领荆州,扩大了刘备的势力范围。这个计策确实起到了转移敌人视线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瞒天过海”。
后来,“瞒天过海”这个成语就被广泛应用,用来形容智谋过人,出奇制胜。
这是36计中的第一计。唐太宗率兵三十万,离开长安曾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度不禁焦虑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唐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觅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时此景,竟然使唐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酌之际,唐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30万大军正在沉船渡海,阿姐马上就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