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心斗角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政治。在古代宫廷中,权力斗争激烈,官员们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和权位,常常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明争暗斗。这些手段包括互相陷害、暗中勾结、利用谣言等,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斗争常常伴随着心计和算计,因此被形容为“勾心斗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用来形容各种权力斗争、利益争夺或者人际关系中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通常指的是人们为了争夺权力、地位或者资源而采取的各种阴谋手段和心计,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猜疑、欺骗和背叛,给人们带来不良的影响。
出处:
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唐代文学家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26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当时正是晚唐多事之秋,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日益衰落,民不聊生。但是唐代晚期的帝王不思进取,骄奢淫逸,大修宫室。杜牧因此作《阿房宫赋》,假借秦王大修宫室而导致亡国的实例来讽谏当朝。 “勾心斗角”,亦作“钩心斗角”。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勾心斗角”本意为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严整,后人用它比喻各种心机,明争暗斗。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