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马蹄螺是腹足纲马蹄螺超科贝类的总称。[3]壳体中型,正圆锥形,壳高38毫米,壳宽37毫米,壳质坚厚。壳面乳白色,少数暗绿色,具明显的紫色条斑或间有暗红点斑。小个体壳面条斑呈褐红色,波状不明显。螺层8、9层,缝合线明显但较浅。螺肋由念珠状颗粒组成,细助与粗肋相间,每4、5列细肋间有一条更粗的箍状环肋,环肋大多由两个纵列的较大颗粒组成。底面较平,颗粒肋串珠状,较细而均匀,紫色斑纹向中心部渐细。螺轴较平直,轴唇具4、5个轴褶。外唇内壁具一些整齐的褶襟,内侧具3、4个几近一致的褶皱,各有间隔。脐部质厚,滑溜有光泽;具假脐。[4]
马蹄螺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在中国主要产于东南沿海。多栖息于潮间带中、上层及潮下带,在岩石、珊瑚礁底、泥底、沙底或泥沙底且溶氧丰富、水色澄清的环境中。[3]马蹄螺为岩岸自由生活贝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底部匍匐爬行,也常隐匿于珊瑚礁底、礁池珊瑚沙中、石块下和石缝间;食草性,以齿舌刮取海藻为食。[4]
马蹄螺的肉可食用,贝壳可入药,也是贝雕工艺品的原材料。[4]马蹄螺以齿舌刮食附着于岩石上的藻类,是藻类养殖的敌害。[3]
马蹄螺(学名:Ampullaria gigas)是一种大型淡水螺类,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河流和湖泊中。目前,马蹄螺并没有被列为国际上的保护物种。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马蹄螺的数量逐渐减少。为了保护这一物种,一些地区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限制捕捞。保护马蹄螺的重要性在于维护淡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保护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