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ō tuō ròu
“肉”,现读音为ròu,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肉”的基本含义为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如肉体、肉类;引申含义为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如桂圆肉、冬瓜肉厚。
在日常使用中,“肉”也常做形容词,表示凡俗,如肉人。
tuotuo、zhezherou
乇[tuō]
委托。
乇[zhé]
乇[tuō]
〈名〉
英文压强单位torr的旧音译,现译托
肉[ ròu ]
〈名〉
1.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2.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肉,胾肉。——《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七十者可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不归肉。——《礼记·曾子问》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饷》
3. 指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
治古无肉刑。——《荀子·正论》
4. 蔬果除去皮核外的可食部分
取笋肉五六寸者。——《齐民要术·种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