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平江人有一个书生,叫李元度,此人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就变得大为不同,李元度因此被免罪。
屡败屡战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要有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
屡败屡战”的典故源于清朝将领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屡战屡败,他在上疏时检讨自己,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一位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皇帝看后觉得他虽然老是打败仗,但仍然坚持消灭太平军,反而觉得忠心,表扬了他。
这个典故也被用来警示人们,两军交战时,好战的根本不是赢,而是规避战争的千钧一发。此外,它还有助于提醒人们,把握好正义与两败俱伤的平衡,勿做无谓的牺牲,追求和平与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