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喜晴古诗范成大赏析(喜晴范成大原文及翻译)

喜晴古诗范成大赏析(喜晴范成大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5-06-21 13:05:31

喜晴古诗范成大赏析

《喜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六言绝句: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诗人采用富有象征性的物,“梅”“竹”,描绘它们不知不觉的变化,从而写出时序的更替。第三句承上启下,惋惜春天已去。末句用“方觉”二字感叹时光飞逝。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喜晴》,是集“两副”对联而成诗。

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诗是一首小诗,很短,结构却很奇妙。这种奇妙,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两韵四句,连缀和谐,两两之间,又各自相对成联,对仗工整、炼字考究,颇见妙趣。第二,诗中微有倒装,首次两句,述的其实是深夏晴时之景致,但诗人开首却并未点出,反而在三、四两句才一一言明。第三,三、四两句句内各成因果,句外也互有因果牵连,层层相映,极是巧致。

首、次两句,诗人选取了两个清新的物象对深夏景致进行勾勒。窗前梅树。已结青梅,梅子熟时,轻轻落蒂;墙下竹笋,早成修竹,竹密成林。梅树摇曳生姿、竹影婆婆轻舞、映着暖阳、自一派明媚。并且,梅、竹均名列“四君子”,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诗人以竹、梅入境,彰显雅趣的同时,亦有几分清高自诩的意味流露。

夏日晴方好,梅落竹成多明媚,目见如斯美景,诗人的心情自然是极欢悦的,但第三句,诗人笔锋却微微一转,由实及虚,写到了旧日的“连雨”,因为连日的阴雨缠绵,心情郁郁,无意他顾,竟不知道春天已经悄然远去,此处之“不知”,颇能品出几分懊恼不甘之意。

懊恼又何如呢?无可奈何。毕竟,晴阴雨雪乃是天象,凡人总难左右。可就在诗人为“连雨”懊恼无奈的时候,天居然放睛了。最后一句中“一晴”,寥寥两字,却将诗人那种莫名惊喜的心情与神态淋漓地表现了出来。“夏深”,既照应了首、次二句的窗前梅熟、墙下笋成,亦与“ 去”相谐;“不知”“方觉”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但由此,却不难谈出诗人鲜明的情绪变化。再者,“连雨”后的“一晴”原就令人惊喜,初晴时,又见了梅子、竹林相映成趣的明媚意象,诗人心中的欢喜之情,自可想而知。

此诗写景言情,于平淡中见深意,颇为含蓄。

1. 喜晴是一首优美的古诗。
2. 喜晴的美在于其清新舒适的意境和描绘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通过对风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在形式上也有着精湛的技巧,如运用寓意生动的对比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
3. 此外,喜晴还可以引发我们对于自然和人性关系的思考,以及探寻古代文化与自然的交融与共生。
这些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带来了启示和帮助。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