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刘兵变发生在南宋赵构在位期间,是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的一场兵变。苗傅和刘正彦埋下伏兵,杀入皇宫,他们要逼赵构退位,传位给了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
苗傅和刘正彦当政后,引发了各地勤王,苗刘眼看事情不妙,两人率军逃亡,最终被俘,这场政变以失败告终。
一、苗刘兵变过程
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二、影响分析
1.兵变打击了主张和支持皇帝南逃的投降派势力。它表明妥协逃跑不得人心,标志着人民抗金力量的兴起。[
2.兵变促使南宋政权进行政治整顿。赵构后来就着手整顿、制订一些必要的制度和措施。
首先,纠正北宋遗留下来的问题,重定赏罚标准,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并废除宋徽宗时打击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朝廷重臣的政策。
其次,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第三,限制宦官的权力。
第四,调整部分官制,合并了一些机构,以适应抗金战争的需要。
3.苗、刘之变是构成赵构最终收缴兵权、向金人妥协求和的一个因素。
一方面 ,赵构本来就惧怕地方武力和将领拥兵坐大,这次的政变更成了赵构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也加强了他这番心理,使赵构终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且频繁调度将领,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从而使南宋重文轻武的情形加剧。甚至因为苗傅拿徽钦二帝仍在北方来质疑赵构皇位的正统性,并以此为主要理由要求赵构退位,更加深了赵构对此事的耿耿于怀,对于他往后排斥北伐、倾向与女真和议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被苗刘扶上皇位的太子赵旉在兵变中受尽颠连,不久后就一病不起,不幸夭折,赵构本人也因故失去了生育能力,自此绝嗣。宋太宗一脉的近支宗室都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俘虏,因此,赵构身边已经没有了立储的人选,一旦宋钦宗回朝,赵构的皇位更加难保,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了他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