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傅尧俞传译文如下: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居孟州河阳。十岁能写文章,父亲患病,靠他写文章赚钱为父亲求医。后来考中进士,任新息县尉。后因患病,调任林虑县令。官司中案件堆积如山,尧俞判决很快,没有滞留的案件。
一天,有个老妇人状告她的儿子不孝,尧俞仔细询问老妇人,知道她的儿子是名盗贼,但却隐匿其罪状,可想而知是老妇人为他儿子求情。尧俞对老妇人说:“你不知道不孝顺的人是禽兽不如啊,你为何要包庇他而诬告自己的儿子呢?”老妇人认错而去。每每审理案件,尧俞总是按照情理判决,尽量宽恕被告。遇到有罪恶极大的,也只是除去他们的枷锁,派人在后边监视他们,把他们迁徙到其他州县去,以示惩罚。冬季黄河 上结了很厚的冰,船只无法通行,尧俞将人马从陆路派遣到京师,自己乘坐小轿子,日夜兼程。黄河以北的百姓,听到他的贤明,没有不喜悦的。
章献太后执政时,任命尧俞为监察御史。当时有小官晋升为殿中侍御史,按照旧例应去向章献太后谢恩,然后才赴任新职。而这位侍御史乃是太后之亲,依仗太后的势力,未去谢恩就直接上任了。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舆论喧腾,众朝臣争相请求论处。尧俞上奏道:“此事如果属实,就请依法处置。但若仅是传闻,还请不要轻易下结论。”太后知道后,认为他在维护朝廷的体统,因此下诏不追究此事。改为派尧俞任河北转运使,他奏请朝廷免除当地百姓拖欠的租税一百多万,又核减政事繁多的地区的县令数十人。当时发生大水灾,黄河决堤,州县都遭受灾害,尧俞请求太后马上放赈。有人说:“要等待朝廷的批复。”尧俞说:“若是等待批复,老百姓早就饿死了。”于是自己决定打开粮仓马上赈济灾民。黄河泛滥,大名府的城墙被洪水浸泡,地基坍塌。尧俞上书奏请朝廷免除大名府百姓的丁赋,并自己筹钱修建城墙。
宋仁宗即位后,升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官员郭承祐违法乱纪,证据确凿,但仁宗想宽容他,而执政大臣也想为他开脱罪责。尧俞说:“不杀郭承祐,无法向天下百姓谢罪。”于是上奏章弹劾,最终依法处置了他。宋仁宗下诏让他审定编修的国史,尧俞为此请求朝廷准许设置史官。宋仁宗担忧各地官员对百姓残酷暴虐,四处派人秘密查访,并制定了考核官员的新法。尧俞认为考核的办法虽然完备,但只是从重惩治贪官污吏,却不明确赏罚官员的标准。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申明赏罚的办法。(宋史上说,时值契丹在边境挑衅),朝廷录用大量武官,尧俞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趁机请求荐举文臣替代武官,就可以使边防保持长久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