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一到,就意味着要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乡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乡”是趋向之意,北飞雁已经感知到阳气,是为先导。
二候鹊始巢
喜鹊在这个节气也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准备繁衍后代。
三候雉始雊
雉是野鸡,雊为求偶鸣声,雉鸠开始发出鸣叫,寻找爱情的春天。
为什么小寒比大寒冷,却叫小寒?
古人似乎已经用名字为大寒和小寒分出了寒冷的程度,大寒最冷,小寒次之。
但俗话说:“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按照现代气象的观测数据,全国多数地区、年份,论寒冷程度,还是小寒更胜一筹。
那么,既然小寒比大寒还冷,为什么还叫小寒呢?难道是古人弄错了?
其实古人特别讲究“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回归立春,这才符合“物极必反”之道。
还有一种说法,指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才称为“大寒”。
饮食习俗
吃菜饭
小寒吃菜饭是老南京的习俗,人们会用糯米加南京特有的矮脚黄青菜、生姜、咸肉片、香肠片或板鸭丁一起煮成菜饭。
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吃羊肉
“小寒吃羊肉,大寒吃萝卜”,羊肉是温热食物中性价比最高的,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
小寒的传说故事
传说一:
在唐代长安城,小寒时节往往和腊日相邻不远。由于天气比较寒冷,社会上于是就盛行相互赠送礼物。唐代帝王也有赐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桶的传统习俗。唐中宗景龙三年腊日的时候,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赐腊脂,晚上自北门入内殿赐食,又加赐口脂。
杜甫有诗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王建《宫词》:“月冷天寒迎腊时,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口脂。”口脂,即唇膏。面药,就是在腊脂中加防裂的药。因此口脂、面药都是用来涂脸面以防止寒冬口唇冻裂之物。即使到了现在,这些依旧是我们的冬天必备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