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争馒头争口气的典故出自《清稗类钞》,是指即使没有饭吃,但也要保全自己的尊严和傲气。典故讲述了一个穷书生在馒头店里与人争吵的故事。书生虽然囊中羞涩,但仍想买一个馒头充饥,却因馒头太小而与馒头店老板发生争执。
老板看不起书生,以轻蔑的语气说道:“一个穷酸书生,还来争馒头!”
书生虽然气愤,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仍然据理力争,说道:“不争馒头争口气!”
最终,书生虽然没有买到馒头,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贫穷,也要有骨气和尊严。
不争馒头争口气”的典故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浙江嘉兴有一位姓孔的举人,家境贫寒,以卖馒头为生。一日,孔举人在集市上卖馒头,遇到一位富商,富商轻蔑地说:“穷酸举人,卖什么馒头?”
孔举人毫不示弱,回击道:“不争馒头争口气!”
从此,“不争馒头争口气”便流传开来,比喻不为名利而争,只为维护尊严和志气而争,也用来比喻虽贫贱,却有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