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子1:陈执中在宋仁宗时任宰相。“身居宝马三公位”的陈执中虽为一品大官,权倾朝野,但他从不以官高自恃,更不以权谋私,而是处处严于律己,一直以为官清廉而自重。由于陈执中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所以深得仁宗皇帝的垂青。
对此,有些人心怀不满,攻击陈执中呆板固执,处事太死性,说他不是当宰相的料。对此,陈执中嗤之以鼻,仍不改初衷,处人办事还是一如既往。
一次,一个谏官对仁宗说“陛下之所以看重陈执中,是不是因为他曾在先皇面前请求立陛下为太子?其实,他不说太子也是非陛下莫属,他有什么功劳可称道的呢?”仁宗道:“并不是为了太子的缘故,而是陈执中为相,坚持以国家为重,从不以权谋一己之利,从不做欺骗瞒哄的事,所以我才这样信任他。”这个谏官听皇上这么说,就无言以对了。
例子2:方仲永,五岁能诗,全乡秀才赞赏。有的人请他父子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不是去认真培养孩子,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作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几年,仲永完全如同常人了。这都是仲永的父亲急功近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