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孟子认为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是什么行为(武王伐纣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孟子认为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是什么行为(武王伐纣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更新时间:2025-06-28 19:23:25

孟子认为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是什么行为

  “诛一夫”的行为!   1、原文奉上: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翻译: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杀独夫”的行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翻译: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  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  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  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