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复是:阅读,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
我们一直有个误解,总觉得书读得越早、读得越多、读得越久越好,但其实读书最关键的要素并不是以上这几点。到底是什么?请往下看。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于是许多人以这句话为读书的准则,大量浏览而不精读。
这么泛读、粗读的结果是什么?
便是自己觉得啥都知道,但一较真,却是啥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好比电影《赤壁》上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不管哪方面的问题,他都“略懂”,但孔明先生是谦虚,而一味贪多不去嚼烂的阅读者则真的只是“略知一二”罢了。
为什么陶渊明可以“不求甚解”仍能读成震烁古今的伟大诗人呢?
其实,他的读书法中还有一句更重要的表述被有意无意间忽视了,那就是“每逢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才是陶氏读书的真正目的和至上妙法。
什么叫会意呢?
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就是读书者在书中遇上了符合自己读书意图的境况。简言之,读书者在书中找到了解决自身疑惑的办法。所谓带着问题阅读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读书一定要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才能达到按图索骥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读书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盲目地读多,而是当成工具书一样来查。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宋朝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到这里,我想谈谈我数十年的阅读体会。
我从小便嗜书,小时候常被大人们亲热地唤作书呆子。读书既广且杂,却不懂得深入研究,认真辨析,常常在不同时期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有些甚至截然相反,让自己的头脑长期处于矛盾混乱的状态之中。
进入不惑之年,方始悟到减法之妙,牢记“大道至简”,践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有选择地精读极少的几本书,真正做到字斟句酌,发问联系,解决问题,虽然读得少了,却读出味道来了。不由心生嗟叹,蹉跎了多少年华啊!
所以说,只要方法对路,思考深入,效果不知多少倍于一般的浏览者。那些晒自己一年读了几十上百本书的,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只做到了“读过”而没做到“读会”。
当然,最好的读书者应该是酷爱读书,将广泛涉猎与深入钻研结合起来,既解决自身问题又创造理论指导更多人实践,既修己身又能治国平天下,既解释世界更改造世界,这样的读书者令我一生拜伏,伟人润之先生便是其中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