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赵国自毁长城的典故(赵国灭亡所有孩童跳城殉国为什么)

赵国自毁长城的典故(赵国灭亡所有孩童跳城殉国为什么)

更新时间:2025-06-29 21:54:56

赵国自毁长城的典故

典故主要涉及到赵国在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决策和事件。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通过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国力大增,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然而,到了赵孝文王和赵悼襄王时期,赵国的战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自毁长城。

赵孝文王时期,赵国错误地轻信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名将廉颇。这一决策导致著名的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元气大伤。虽然孝文王后来对廉颇高度信任,任用廉颇为假相国,但在秦国强烈的军事压力下,赵国不得不放弃廉颇。失去了廉颇的赵国在战场上连连失利,赵悼襄王后悔了,又想起了老将廉颇,派使者查看廉颇的情况。但是一个叫郭开的人与廉颇有仇,从中使坏,贿赂使者,使者给赵王汇报说:“廉颇老了。吃饭还可以,但是一顿饭的时间上了三次厕所。”一心想报效赵国的廉颇再次与赵国失之交臂。

此外,赵国的君臣之间缺乏信任也是导致自毁长城的原因之一。例如,赵简子在晋国成为了协助王室的正卿,帮助皇室解决了内乱,晋国的六卿约制的局面终于被打破。但是晋灵公不重视国政,乱杀平民百姓,对赵盾不信任,屠岸贾在背后诋毁赵盾,最终导致赵氏一家三百多口人被含冤屠杀。只有一名婴儿赵武幸存下来。

这些事件表明,赵国在重要历史关头,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失误和信任危机,导致自毁长城。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