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1: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如: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方法指导:看曲线的坡度及走向,从左到右看曲线的走势是向上、向下还是平缓。向上表示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甲、乙);平缓表示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趋势不显著(如乙);向下表示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丙)。
要点2: 溶解度曲线交点的含义
如:P点表示:t3℃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50 g 。
方法指导:曲线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描述两条溶解度曲线交点所表示的意义时要指明温度。
要点3:溶解度大小的判断与比较
如: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
■ 方法指导: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比较离不开温度。过该温度对应的点作垂直于横轴的直线,看直线对应的交点的纵坐标:
①该纵坐标为此温度下对应物质的溶解度。
②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比较,纵坐标越大,溶解度越大。
要点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互转化
如:①t1℃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到100 g水中,恰好形成甲的饱和溶液。②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后变成不饱和溶液。
要点5: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如:t1℃时,将40 g丙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6%;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
化学溶解度表格的题,需要根据溶解度表来计算产物的形成,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查找反应物及产物的相关信息: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反应物和产物,确定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查找相应的溶解度数据。
2.判断生成物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表格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产生物在水溶液中是否溶解,如果溶解,计算其摩尔浓度。
3.比较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量:根据“化学反应定律”的原理,比较反应物和产物的量的比值,以此判断反应是否可逆,并计算反应物质的浓度。
总结:综合以上步骤,可以得出题目中所需求的结果,即根据反应物和产物的溶解度数据,计算产生物的摩尔浓度,从而解决化学溶解度表格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