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皮筋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于是谁发明已经无从考证,据说起源于今天的河北一带,当时是一种民间杂技,后慢慢在广大人群中推广开。
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后宫妃子、公主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跳猴皮筋。
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现约流行在20世纪50至80年代。
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
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
跳皮筋 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又称跳橡皮筋,跳橡皮绳。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参加者一般3人以上。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跳时可以把几个基本动作编排成联合动作,跳出无数的花样变化来。跳皮筋主要是下肢动作,但手臂也要配合,还需要身体前倾、侧倾、后倾的变化,来增大下肢活动的幅度;有时要将超过头项高度的皮筋踩住,再做侧手翻动作等。这都要求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控制身体的能力。60年代以来,跳皮筋的动作花样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集体跳的形式和图案,从跳直线发展到跳两三根皮筋组成的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边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等,难度也越来越大。跳皮筋不受场地、器材、季节、人数等限制,简便易行。跳的时间和强度可因人而异,还可按儿歌或乐曲伴奏的节拍,结合健美的舞步和体操动作进行。跳皮筋可增强下肢肌肉、韧带,发展柔韧、灵敏、协调及弹跳等身体素质,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跳橡皮筋是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趣味性强等特点,故易于在广大学生中普及。 跳橡皮筋是在两脚交替跑跳中完成各种动作的全身运动。它以跳跃为主,穿插着点、迈、勾、绊、搅、绕、盘、踩。掏。摆、顶、转等十几种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 经常跳橡皮筋,不仅有效地增强内脏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大肺通气量,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能够增强腿部和腰部的灵活性,促进骨盆的生长发育,发展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是提高弹跳力和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体育课上,我经常开展跳橡皮筋的游戏,有针对性地编出各种花样的跳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跳橡皮筋运动具有较强的经济性、适应性和实效性。跳橡皮筋设备简单,只需一条橡皮筋,况且还可用废弃的轮胎内带取而代之。课间学生三五成群轻松地跳一阵橡皮筋,可以使疲劳的脑细胞得到积极性休息,促使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转换,从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下节课的学习。另外它不需要多大的场地,不受季节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它具有花样多、兴趣高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对锻炼身体确实行之有效。 小学生每天跳橡皮筋五分钟,并非难事,天长日久反觉有趣,若有音乐伴奏,其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