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通常是以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器件作为依据。根据这个标准,计算机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四个代:
1.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这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器件。电子管具有体积大、功耗高、速度慢等特点,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2.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器件。晶体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速度快等特点,相较于第一代计算机有显著的性能提升。
3.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1年):第三代计算机采用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器件。这一代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适用于中小规模的应用场景。
4.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第四代计算机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器件。这一代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性能、更小的体积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如个人电脑、服务器、移动设备等。
以上划分标准是以电子器件的演进为基础,反映了计算机在发展过程中性能、功耗、体积等方面的不断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发展的阶段划分并非严格的时间界限,而是为了便于描述和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实际上,不同代计算机之间的过渡是渐进的,且在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多种电子器件共存的现象。
一共有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电子 管计算机的时代,在1946年到1956年。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 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占地170平方 ,150KW.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个发展阶段是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在1956年到1964年。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在1964年到1970年。
第四个发展阶段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是1970年至今。